霞浦,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号称“国际滩涂摄影基地”,传闻这里每位老农都比你会摄影,每只鹅都比你会拗姿势,不信?跟着KLOOK旅行体验师@Luna 走一趟就知道。🦢🦢
本期作者
KLOOK体验师 | Luna
「一个总有奇遇的旅行者,
刚出了本书《只有寻找和遇见》,
公众号:2Lunatics」
来到霞浦第一天,我给朋友发了条微信:“今天居然没遇见老法师,我有点慌。”
老法师是什么?
你一定见过,他们是景区摄影的风向标:中老年人,男女不拘,身穿口袋数不清的摄影背心,身背至少两台单反,大三元勉强入门,长焦白炮是必备,能手持600定焦纹丝不动,身体和金钱都吊打我……
老法师,Google搜索截图
霞浦号称“国际滩涂摄影基地”,一向是老法师钟爱的拍摄去处。城里以摄影为名的酒店数不胜数,哪怕不把摄影两个字放在名称里,前台也放着摄影包车的名片,休息区摆着滩涂摄影集,走廊挂着滩涂摄影作品,简直就像时刻对着我们大喊: 不拍照,你就不配来霞浦!
某酒店预订平台随便一搜,就出来一批摄影酒店
好嘛,那就去拍。
网上的攻略会告诉你霞浦有“东、西、南、西南、北”共5条摄影路线,出城后抬头就能看见专门的棕色路牌标注摄影点该往哪儿走,转头就能瞥见摄影协会的牌子挂在路边某栋气派的建筑上。
霞浦人民政府网首页也是滩涂摄影,两幅作品滚动播出
虽说是滩涂摄影基地,但霞浦最网红的拍摄点其实在唯一不靠海的北线。
杨家溪,因为一张荣获国际大奖的照片而闻名 ——幽静的榕树林、牵牛的老农、挑担的畲族阿婆,还有阳光与晨雾形成的丁达尔效应,构成了想象中最美的农居生活, 撩拨着城市人“守拙归园田”的心。
进入杨家溪的范围,每个车站广告牌都是这鼎鼎大名的摄影作品,让我不禁心潮澎湃。为了看一眼这个场景,我特意拉着纪先生7点多就起了床,堪称旅途大突破。
( 我其实搞不清楚哪张是获奖作品,因为搜“杨家溪”出来的图几乎都一样 )
这是Google的
这是百度的
另外提醒大家千万别跑错了地方,百度地图上的杨家溪是个风景区,要去拍照片的榕树林,需要导航至“榕枫公园”。
是的,没错,这个看起来非常原生态的田园照片是在一个公园里拍的。 攻略里说公园要收50元门票(有点贵),但可能是疫情的原因,售票大姐只让我们登记了名字、测了体温,没收钱就让我们进去了。
请认准这个公园大门(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进园之后有两条路,右边的通往枫树林,左边的通往榕树林,那我们当然是直奔榕树林去了。攻略还说早上7-9点是最佳拍摄时间, 榕树下会聚集大量长枪短炮的老法师,如同一支军队集体射击。
然而当天天气很糟,阴云蔽日,我们抵达的时候只见到两三位也意兴阑珊的摄影者、一群摆摊的当地人,以及散落在树下的背篓、扁担、蓑帽等,还有一只悠闲散步的鹅。
满地都是摄影道具
“美女,要不要摆拍个牵牛照?很有名的。”一个花衣服大姐看我和纪先生一人背着一台相机,赶紧迎了上来。
“不用了,今天天气又不好。”我们婉拒。
“天气不好给你们算便宜点。”大姐业务熟练,我们只能尴尬而不失礼貌地笑着摇了摇头。
没错,那张荣获国际大奖的老农牵牛照,除了阳光和榕树是真的,每个环节都是假的。
榕树林实景
只要你想拍(如果大姐不在,可以打小摊招牌上的电话联系),老农就会戴上蓑帽牵着牛,阿婆会换上畲族的服饰挑上担, 来到树下变身专业模特。就连烟雾,都有专人负责来放, 保证能营造出丁达尔效应的奇妙光影。
牵牛的动作、牛的体态、挑担的姿势、放烟雾的时机、对光线的利用……都是当地人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完美掌握了的。 你不需要担心自己的技术,老农会告诉你何时该按下快门, 就连来蹭拍的人都能用手机得到一张无比形似的照片。
而这一切,仅需300元(阴天还打折呢)。想想各大摄影团的天价收费,300元买个国际获奖的机会,四舍五入约等于不要钱呀!
榕树下的摄影大军(图片来自霞浦摄影网-霞浦滩涂摄影协会官网)
我俩急匆匆赶来,就是想围观一番老法师集体作战的盛景。可惜天气不好看不到,干脆跟花衣服大姐聊起了天。
“是不是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拍呀?”
“当然了,昨天早上人特别多,”大姐热情健谈,“你们真不摆一个? 难得来一趟嘛,我叫人给你放烟雾。 那要不美女你租个畲族衣服拍着玩?只要20块钱。”
虽然一口一个“美女”叫得我很飘飘然,但我的理性还是表示了拒绝。另一个摆摊的白衣服姐姐也走过来拉生意:“美女,你们要不要拍个赶鹅?换上衣服,你亲自赶。”
白衣服姐姐的摄影小摊
大白鹅豪横地从我面前走了过去,我扭头看了看白衣服姐姐的摊位:“杨家溪榕枫公园白鹅摄影”,几个字旁印着农家姑娘赶着一群飞跑的鹅的照片,比起老农牵牛,少了几分意境,多了几分活泼。
我有点怵鹅的战斗力:“还是不拍了,鹅太凶了……”
“不凶的, 鹅都习惯了。 ”白衣姐姐飞快地回答,一点没注意“都习惯了”这几个字在我听来多么奇怪。
习惯了当模特的鹅
见我们还是摇头,白衣服姐姐又去跟一个脖挂单反的大哥攀谈了起来。字句飘过来,我听出大哥是位资深老法师,杨家溪来拍过几回了,跟老农一家都认识。
白衣服姐姐当然不能输: “这个赶鹅的创意是我发明的,也得了奖的。”
我赶紧上网搜了搜,貌似还真是。杨家溪这片榕树林孕育了多少获奖作品啊,难怪老法师往往成群结队地前来,在树下咔咔咔个不停。
燃烧的烟雾、兴奋的摄影师和赶鹅的姑娘,Google搜索截图
不得不说,树还是真的好树。这片古榕树林有逾百年历史,空气清晰、氛围幽静。只是一回头,就有一排负责提供摆拍道具的小摊闯入我视野,还有个姑娘没抵御住“美女”的吹捧租了衣服,正背着背篓走在“乡间小路”上。
榕树下没有老农牵牛,只有一长排小摊
姑娘来回走了几趟后,提出想跟牛合个影。我这才发现,那只摄影界最著名的牛就趴在地上假寐。花衣服大姐和白衣服姐姐都去拍打呼唤牛,想让它起来配合拍摄。 然而也许是今天缺了被价值百万的几十枚镜头对准的刺激,牛兴致大减, 无论怎么戳弄都不肯站起来。
两个摆摊的大姐一脸无奈,好在姑娘也不计较,换了衣服便离开了,留下牛和大白鹅在树下一脸不解又不屑。它们可能也想不通,一键复制、毫无创意的摆拍怎么就令无数人趋之若鹜呢?
没有几十个镜头对准就不肯起身的牛
霞浦何止杨家溪一个拍摄点,既然老农和牛能摆拍,滩涂当然也能摆拍—— 在霞浦的几天,我俩充分认识到了摆拍能何其神奇。
给朋友发本文开头那条微信的时候,霞浦下着巨大的雨,也许就是老法师都没出动的原因。我俩正在一个名为“S湾”的摄影点。湾是真的很弯,不过要拍出完美S形就得站在高处。
雨中的S湾,这个角度真的香
路牌指引我们抵达的拍摄点是一栋私人的7层高楼,门票20一人。大楼还是水泥面没刷漆,除二楼的厕所贴心地装修好了,整栋楼都是毛胚状态,推测新建不久。 卖票的大叔热心指导: 要去最高的天台拍,天台上还放了专门的拍摄台架高,如果风雨过大吹得你有点慌,就往下一层,有屋檐遮雨。
爬到天台的时候我已经喘气如牛了,然后发现另个方向居然有栋带电梯的摄影楼……只能安慰自己我这个角度肯定比较好!
这栋黄色大楼是“360度电梯摄影楼”
在霞浦的第二天,我俩坐在车里吹空调,抬头就看见了两位身背单反的大叔正在车后备箱挑选器材,准备去著名摄影点小皓海滩旁边的山顶拍摄日落。
在网上的照片里,海滩被金色的光芒笼罩,水流如浓墨重彩的油画,海中晾晒海带紫菜的杆子则形成中国画里的写意风景,张网的渔民点缀其中,充满了渔家生活的质朴与美。
小皓海滩,百度搜索截图
但那会我们刚从山顶下来,因为从观景台我们什么也没看见——没有杆子,没有渔民,只有浓厚的雾霾和几艘纹丝不动的渔船。旁边卖雪糕的大叔口音有点重,但他大概意思是今天潮水时间来得诡异,大家最爱拍的杆子被……淹……了……
那渔民的海带和紫菜怎么办?我还没来得及忧心,就看见观景台边上挂了个牌子,大意是: 我们插了大量的杆子给大家造景,渔民和船也是特意布置的,请每人给10块钱作为拍摄费。
有个渔民大叔坐在不远处的树下朝我们招手,说是这个观景台今天没有可拍的了,但山另一边还有,给他10块钱就能通过他旁边的小路去山另一边拍。一边说,他一边看了看天:“现在太阳还高了点,先去占位子,等半小时太阳下来就好看啦。”
我们看见的小皓海滩是这样的……
不愧是国际摄影基地,当地人对摄影的理解已经突破了我等凡人——谈什么创作灵魂,能当海带吃么!
懂行的渔民遍布霞浦。我们早上爬不起来就没去北岐、花竹等几个日出摄影点,据说那也是一番盛景:渔民们头戴蓑帽、脚蹬雨鞋,拿着网在初升阳光中走进滩涂,腰上还得别上一支对讲机,随时跟高处扛着长度和重量堪比AK47的长焦镜头的老法师们联系,根据调度变换阵型、动作、张网时间点……
霞浦滩涂,Google搜索截图
霞浦渔民模特与外国友人合影(图片来自新华网)
离开霞浦的那天又下了大雨,我们不死心地沿着西线去找寻老法师军团。棕色路牌指引我们来到一处名为“鹅湾红树林摄影点”的地方,可是大门紧闭,挂着个牌子表示我们已经错过了当日最佳拍摄时间(7:30-9:00,9:30-11:00,这么早真的对年轻人太不友好了),如需拍摄,请电话预约第二天早晨的。
左上角小黑板写着是拍摄时间和预约电话
为啥要预约?
想想杨家溪放烟雾的牵牛老农、S湾特意为拍照修建的高楼、小皓海滩插的密密麻麻的杆子、北岐和花竹随身携带对讲机的渔民,立即秒懂。
入场费明码标价,模特费另议
注意看标价,显然目标客户就是成群结队的摄影团,而渔民模特费用另算——你尽管指挥,想要啥都能拍;如果不会,渔民还能指导指导你咧,也许下一个国际大奖就诞生在你的手中。
离开霞浦的路上我们又在雨中看见好几次“国际滩涂摄影基地”的广告牌, 不过我总觉得也许挂上“中国摆拍之乡”不仅更贴切,还能吸引更多不同的受众群呢。
Luna & 纪韩
黎瑾(Luna):自由撰稿人,Lonely Planet内容策划、中文作者,同时为多家媒体撰稿。
纪韩:随时在旅行者、Lonely Planet中文作者、摄影师和量化金融工程师间摇曳不定。
2015.09~2016.08,两人自驾一辆中国牌照的小车,环游了亚欧25个国家和地区,并将一路经历变成了本书《只有寻找和遇见》。
*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KLOOK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