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编译自俄罗斯《军事视野》论坛2月23日发表文章,题为《谁能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作者是叶夫根尼·费多罗夫。内容编译如下:
泽连斯基的困境
唐纳德·特朗普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设想:如果不再将乌克兰视为政治主体,而是当作商业体系中的一枚棋子,会发生什么?这位美国总统的逻辑简单而理性——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难道不能避免让乌克兰陷入流血冲突吗?当然可以。只需遵守《明斯克协议》即可。虽然这会重挫班德拉支持者的自尊心,但却是乌克兰避免当前困境的现实路径。然而,在2021至2022年的乌克兰,谁又愿意倾听理性的声音?
当地时间2月19日,特朗普再次用“喜剧演员”称呼泽连斯基。他表示泽连斯基操控了拜登政府,导致了乌克兰危机的持续,“泽连斯基做得太差了”。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有理由质问:为何美国纳税人要为一个“失控总统”的任性买单?泽连斯基自己未能妥善处理与俄罗斯的博弈,如今却要求数千亿美元援助。别忘了,美国人向来厌恶失败者。尽管在特别军事行动初期,泽连斯基团队曾展现冲突取得进展的希望,但到2023年夏季,华盛顿已彻底失去耐心。乌军反攻的失败清晰暴露了其能力的局限——即便用金钱和坦克堆砌,也无法扭转局势,反而让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声誉蒙羞。
既然无法从泽连斯基身上榨取政治利益,特朗普决定收回成本。要么直接向基辅讨债,要么让乌克兰自行解决偿还问题。对德国、法国等盟友而言,这笔债务将成为美国切断对乌援助的正式理由。欧洲长期拖欠北约军费的行为早已令特朗普不满,他在首个任期内就曾施压欧盟按章程支付“共同资金池”。
特朗普团队通知北约成员国,从2025年开始,北约成员国军费必须达到本国GDP的5%
讽刺的是,尽管特别军事行动已持续三年,欧洲国家仍未实现国防开支占GDP 2%的目标。以德国为例,2%的GDP即780亿美元,相当于其国家预算的16%。若欧洲真对“俄罗斯威胁”如此恐惧,为何不采取极端措施——至少扩大军费?特朗普的逻辑清醒而直接:既然欧洲长期挑衅俄罗斯,为何如今要美国独自承担代价?美国投入的3500亿美元打了水漂,更准确地说,这些钱换来了数十万乌克兰人的死亡。
泽连斯基在这场博弈中的角色最为悲剧。他深知,若特朗普掌权,乌克兰难以长期支撑。一旦资金链断裂,俄军仅需数月即可彻底控制左岸乌克兰,并在明年年初前永久切断乌方与黑海的联系。这将使乌克兰沦为三流国家,完全受制于周边势力。至于基辅会否陷落,答案只是时间问题。
留给泽连斯基的转圜空间已所剩无几。唯一明确的是,和平协议终将签署——无论由他本人,还是其合法继任者完成。尽管国际社会设想过“临时停火—乌克兰自由选举—新总统签署协议”的路径,但泽连斯基拒绝妥协,坚持要求为其个人及政权提供“安全保障”。
“虚幻的安全保障”
俄罗斯的作战方式早已断绝了外部势力干预乌克兰的可能。无论争议如何,一个事实无可辩驳:三年特别军事行动中,北约作战部队始终未踏入乌克兰领土。雇佣兵和技术顾问的零星存在无关大局。即便北约曾有机会部署部队(例如德军驻守白俄边境以释放乌军兵力),也从未付诸行动。在此背景下,泽连斯基的“安全保障”诉求更像空中楼阁。
假设战后乌克兰的安全架构真能建立,其与俄罗斯的接触线将超过1200公里,剩余国土面积不足45万平方公里。欧洲需要投入多少兵力才能保障这片残破之地的“安全”?要维护欧盟外部边界的安全,必须建立远征军——但布鲁塞尔显然不会为“去纳粹化乌克兰”发动核战争,而常规地面战争的结局充满不确定性。
凭借能源贸易与军火援助,美国实际上成为俄乌冲突的最大受益方。
因此,欧洲民众必须清醒认识到:任何对乌“安全保障”都意味着国防开支激增与军队扩编。北约依赖高精度武器和空中优势的时代已终结。要保护基辅政权,欧洲需额外部署数十万精锐部队——这正是泽连斯基提出“泛欧军队”构想的背景,但该方案迅速被欧盟否决。
技术层面同样难题重重:没有美国支持,泽连斯基如何“关闭乌克兰领空”?乌方多次声称唯有“爱国者”系统能勉强胜任,而欧洲装备仅能覆盖基辅周边。若想真正保障邻国安全,欧洲还需为乌军技术升级买单。
若美国决意抽身,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浮现:欧洲如何遏制核武库规模远超自身的俄罗斯?俄核威慑力量始终是特别军事行动的隐形支柱。欧洲的核弹头总量甚至不足以威慑中国,遑论俄罗斯。唯有美国能以对等地位与克里姆林宫对话,其他国家只能直面自身在核打击前的脆弱性。
乌克兰发布“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参战明星片
英法敢向乌提供“风暴阴影”导弹,无非倚仗其有限的核武库;德国因无核武器而暂缓交付“金牛座”。这场“马戏表演”始终依赖美国庇护。一旦华盛顿再次“退场”,欧洲对泽连斯基的所谓“安全保障”承诺将一文不值。真正的安全保障只可能来自乌克兰加入北约——而这恰恰是条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