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新加坡国际基金会(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SIF)启动了一场别具深意的中国媒体探访计划,邀请部分中国媒体深入狮城,通过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探寻新加坡华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魅力与融合之道,以及其在国家发展、社会融合与经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在2025年新加坡独立60周年之际,此次活动也以SIF为纽带向外界展示了新加坡文化经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与显著成效。
(中国媒体团于SIF办公室)
作为成立于1991年的非营利组织,SIF始终以“为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为愿景,通过支持气候适应力、文化、教育、数字普惠、医疗、司法、青年发展等领域的跨国合作项目,促进新加坡与国际伙伴的互信与共赢。
新加坡的繁荣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融合史,这一特质也深深植根于其立国根基。作为一个主要民族都是移民后裔的国家,新加坡自建国之初便将多元文化视为社会稳定的压舱石,通过制度设计将族群差异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探访拥有近200年历史的天福宫与纳哥德卡殿时,媒体团见证了宗教建筑如何成为新加坡多元文化融合的具象符号。天福宫作为早期华人移民的精神寄托,其建筑融合闽南风格与南洋元素;而印度穆斯林圣地纳哥德卡殿则通过保存和分享丰富的文化与历史遗产,让现代人得以追溯南亚移民与本土社群的互动历史。新加坡对这两处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成为向世界传递“和而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名片。
(中国媒体团于天福宫)
(中国媒体团于纳哥德卡殿)
这种文化治理智慧,在社区层面得到更细腻的演绎。在与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MCCY)的交流中,媒体团亲历了这种治理智慧的现实投射——“族群与宗教和谐圈”(Racial and Religious Harmony Circle)等社区平台通过系统化的跨种族、跨宗教对话机制,将抽象的包容理念转化为可触摸的邻里温情。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与自下而上的社群参与相结合的模式,“润物细无声”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资本,吸引全球人才汇聚,成为新加坡跻身国际商业枢纽的关键要素。
当媒体团穿行于建屋发展局设计的组屋社区,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已化作具体的生活图景。约80%国民聚居的政府组屋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是社会融合的孵化器——通过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与种族融合政策,不同族群的日常生活在此交织,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新加坡各族群人民相互尊重与包容的文化认同。
(中国媒体团于达士岭组屋)
此次多元文化探访通过政策、历史、社区、生活四大维度,立体呈现新加坡以多元文化驱动发展的独特路径。这种将历史遗产转化为现代治理资源、把族群差异锻造成社会资本的智慧,不仅让狮城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实验室,更向世界证明:真正的文化竞争力,不在于消除差异的整齐划一,而在于创造让不同文明基因相互激荡的生态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