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伏羲,四海如一。2023年6月21日,凤凰网与天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2023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甘肃论坛”,西北根源音乐人张尕怂在论坛上弹唱《黄河尕谣》,并参与多元对话。活动期间,他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表示,计划把伏羲女娲的故事写到自己的歌里。张尕怂经常出去采风,他觉得,民间音乐像一个活了几百年、几千年的老人,有时候自己耳边会有一种声音:“你回来吧!”
以下是整理后的访谈实录:
西北根源音乐人张尕怂接受凤凰网专访。
凤凰网:您最早的时候知道伏羲是什么时候?
张尕怂:应该是小时候吧,民间故事里是有他的。古今这种神话故事从小长辈们都会说的,因为它就是这么一代一代地往下流传嘛。
凤凰网: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史或者叫祖先史、史诗,而且传承方式就是唱出来,比如彝族《梅葛》、蒙古《江格尔》、藏族《格萨尔王》。我注意到您之前为研究西北民谣,拜访过100多位民间艺人。有没有跟伏羲女娲有关的民间歌谣?
张尕怂:西北民歌是这样的,西北民歌唱的是每一个平凡的人,这些都是英雄。就像坐着就可以听大姨们聊一下午天,调调就出来了。以前的民间歌谣里面我还没听到过唱伏羲女娲的,不过我计划把他们的故事加入到歌中。我写过一首《谈恋爱》,歌的最后一句用了吕洞宾的故事。这首歌原本是朱仲禄唱的一首花儿,然后我把它加到我那首歌里面了,给了一段旋律。我觉得这种故事或者神话故事的迷人之处,就是你不用刻意去研究他到底讲的是啥,但是他能给你那种感觉。
张尕怂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甘肃论坛上弹唱《黄河尕谣》。
张尕怂:民间音乐像个老人 我耳边会有个声音:你回来吧!
凤凰网:能不能请您说说当时自己采风的经历,当时为什么要去拜访这么多的民间艺人?
张尕怂:喜欢,我觉得就是一个寻根之旅吧。怎么说呢?第一个就是我从小听这个东西,长大以后做这个东西,后来我感觉到迷茫了,我当时就在想,应该再回过头去找最根源的东西,所以有了采风,从拜访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现在,我每年都会去采风。我所说的采风,是到这个地方跟人聊天,闻一些味道,触摸一些东西,去感受当地的文化历史或者生活,按照我的理解,音乐旋律只是这个传统的东西里面很小的一个部分。
凤凰网:感受当地的那种原生态的音乐或者原生环境里面的音乐是怎么样子的。最终您唱出来那一段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您所传达的可能是您采风时所感受到的那个“传统的东西”。
张尕怂:对。其实就是回到小时候,那种你什么都不知道,你也不害怕,对一些都很新奇,去探索,就是那种感觉。我有时候在想,伏羲那个时候也许也有过这种心态吧。但我不会专门把伏羲文化、西北文化或者传统文化这种字眼提出来,它本来就是作为这么一个支撑。
凤凰网:你的歌曲里有许多地道的西北元素,而且很有历史感,这可看出你对包括民俗风情在内的历史文化,有着自己的兴趣和理解。作为一个年轻人,您是怎么喜欢上西北民谣的?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亲近并喜欢上传统文化,你有什么好建议?
张尕怂:我这么说吧,我在我妈妈肚子的时候,我妈妈她们在唱;我妈妈在我姥姥肚子的时候,她们那一辈子人也在唱。我就是在那样氛围下出生长大的,我从小就听了,这是我身体里的一个器官了。而且我们那个村子比较偏僻,外面的东西,新鲜的东西都进不来,所以就一直从小就泡在民间音乐里面。我现在觉得民间音乐是一个活了几百年、几千年的老人一样。有时候我耳边就会有一种声音说:“你回来吧!”其实文化只是一条船,让我到达彼岸。
传统文化,我说白了,传统的东西是在每一个人的骨子里的,它本身就有的,只不过有些人需要去觉醒,而且人们最终都会觉醒的,最终都会站在传统上。比如我从2008年专注做根源音乐,“根源”就是字面意思,就像我前面讲的,是刻在每个人骨子里的东西,按我的理解,风吹草动,呼噜咳嗽,春回大地,第一棵绿草冒出来,奶奶喊你回家吃饭,妈妈的叹息声,这些都是根源,我在做这个音乐,我尽可能地把我心中的画面实现,唱出来。让更多人去感受,其实它就在身边,也不一定用什么方法或者什么,它只需要你觉醒去感受的。
凤凰网:B站2021年跨年晚会上,莫西子诗《妈妈的歌谣》把彝族人围着火塘唱民族歌谣的情景(的习俗)搬到了舞台上。您觉得音乐能为伏羲文化、为西北历史文化的传播,带来哪些新的可能性?
张尕怂:其实说真心话,我是不回答这种问题的,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我自己在做我能想到的,但我也只能是把我想到的那些做出来,我个人的能力很微小,我希望我这辈子能够做出一些作品,可能50年后,100年后,200年后还有人在听,但最多也只能这样子。因为民间音乐它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它包容能力很强的,怎么玩都行,当你玩得游刃有余的时候,就不会被任何类别或者标签给束缚住。我在我的音乐作品里面一直在尝试有趣的跨界融合,比如,电子、嘻哈、摇滚、雷鬼、戏曲,我觉得是非常有趣的尝试,很不错。
凤凰网:那您最满意的一次跨界或者您觉得还不错的是哪一次?
张尕怂:我觉得是下一次,还没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