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芯片等核心技术攻克 既需要采用举国体制又要对接市场经济

凤凰网财经讯,大变局时代,如何把握趋势,穿越周期?12月12-13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财经承办的“2021凤凰网财经峰会”在上海举办,本届峰会以“趋势与周期”为主题,一汽红旗为战略合作伙伴。峰会凝聚近五十位国内政、商、学界嘉宾,展望国际国内形势,把脉经济发展动向,共话世界经济复苏方向与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在中国发展新路径的论坛上,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提出,中国发展新路径的核心是创新发展。而创新发展分为三方面: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科技创新方面,他提出,用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机遇期。尤其是中美关系变得复杂以来,我国高科技、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比较明显。

而解决芯片等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已经无法靠要素流动的一般市场机制去解决。贾康表示,它需要新型举国体制,借鉴过去 “两弹一星”积累的攻坚突破经验,结合全球市场和中国的发展双循环的新格局,方能突破。

“这就意味着中国别无选择,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协调中心,实现芯片等技术大批量、高稳定性、高质量、高性价比、有吸引力的供给,达到世界市场上的超过一个临界点的份额,这才标志着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关成功。”

以下为演讲内容全文:

贾康:尊敬的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很荣幸借助这个线上机会,和大家交流。根据举办方的主题,我想围绕着中国发展新路径,也想结合一下当下大家关心的房地产税改革等热点话题,谈一谈创新发展的基本认识。

我国的现代化推进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实际发展轨迹呈现了超常规特征,现代化之路方方面面有望越走越宽。在提前实现了翻两番后,我国又在第三步的半个世纪里,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

按照最高层关于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的思路建议和规划纲要,实际上,我们要在未来15年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即在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向前迈进一步,到2049、2050年,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

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挑战,需要我们按照中央指导精神,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和十九大以来,中央进一步强调的创新作为核心,带动全局。

谈到发展的新路径,我想紧密围绕着创新这个核心概念。

创新可以分成三个层次,首先就是中国在改革的深水区,必须向前继续推进制度创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改革的决议(又称“60条文件”),明确提出制度创新,这是改革深化的决定性成果。

在这方面,无须讳言,有一系列的难点。所谓的制度创新,实际上是在改革深水区,只有攻坚克难、啃硬骨头才能完成的任务。总书记特意强调,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骨头。那么这样的制度创新,我认为它是提纲挈领的,它是纲举目张里的纲。

进一步来说,我们深化改革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制度创新有望在第二个层面——科技创新上,进一步调动潜力,打开新的局面。制度创新带出科技创新的潜力空间打开以后,将迎来一个升级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这也完全符合邓小平所说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学者们也就此做了具体分析,生产力在传统理论上,包括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三要素,科技并不是给它做加法,加个第四,而是做乘法,放大。一旦科技创新成功,整体成熟效应就能打开新局面,就会实现节约式的发展新境界,所以它是第一层次的科技创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使科技创新的潜力涌现出来,必须面对早已有所探讨的李约瑟之谜、钱学森之问,如何破解这样的问题?如何能够真正遵循科研规律,破除一些不适合科技创新潜力释放的弊病?

一定要深化改革教育、科技和体制,一定要开辟人才培养的新局面。所以这是第二个层次的科技创新。这一点至关重要,它关系着中国能不能够如愿地实现新的两步走的现代化战略。但是它一定要和制度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创新带出科技创新潜力空间,是我们要争取的大好局面。

比如当前,高科技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出现非常明显的卡脖子现象,这就不能简单地照搬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原理,来找到我们的出路了。比较优势遇到了天花板,我们必须有超越比较优势思维的新战略,去实施。那么实际上就要有新型举国体制,而又对接世界市场,争取在芯片等这种核心关键技术领域里边实现突破,取得成功。它既要借鉴过去两弹一星积累的攻坚突破的经验,也要结合新的全球化形势下,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双循环的新格局,我们必须明确个时间点,什么时候能实现我们自产的芯片大批量、高稳定性、高质量、高性价比、有吸引力的供给,达到世界市场上的超过一个临界点的份额,证明我们攻克卡脖子技术难点,取得成功。从这点来说,科技创新领域里的考验是相当明显的,我们别无选择,这种真正高端的华山一条路的比拼和新型举国体制的突破,我们一定要把它处理好。

当然,由于全球化的不可逆,在更多的中端、中低端领域里,比较优势的经济学原理和相关战略继续发挥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内循环为主体,同时兼顾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

在上述提到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结合的同时,当然还有第三个层次管理创新,也非常重要。特别是我们企业界如何调动管理的潜力,我们的政府部门如何提高运行绩效,这都是管理创新里非常关键的内容。

管理创新要得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回顾过去,在体制改革、高科技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之上,我们总体的管理水平在提高。从企业界来说,总体发展,一定要利用十四五以来不超过十年的时间窗口期,使中国这个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大国,上升为创造大国。

从这个全球的供应链微笑曲线上面看,原来我们主要占据中间这个收益比较低的位置,现在需要考虑如何往左右两端的高处迁移。这期间,管理创新和前面所说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结合,应该成为整个中国升级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

因此,我认为这三层次的创新发展,在这个发展新路径的选择上,必须具体对应到一个一个领域,一个一个重点任务的定制化解决方案上。比如说现在大家都关心的,迟迟还没有出现的中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基本局面。我们房地产业的发展,顺应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高科技化发展,同时也积累了这些年在调控中很多只治标而未能治本的矛盾纠结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在落实中央所要求的打造房地产业长效机制,必须实施基础性制度建设方面,有重大的中央决策信息。在“817中央会议”上推进共同富裕后,我们又听到了关于多年来反复讨论,但实际上举步维艰的房地产税改革,形成了非常清晰地双管齐下的部署——一方面要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的立法,另一方面要做好试点工作。

多年以前,仅有上海、重庆两地试点房产税改革。现在,在住房的保有环节实施的房地产税改革的试点范围扩大,那么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现在房地产领域深化改革中啃硬骨头的一种。制度创新里面涉及基础性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任务,现在中央有了非常明确的新一轮部署,双管齐下,扩围改革试点。当然,它一方面会给积极稳妥推进立法提供更丰富的本土经验,另一方面也会适用到新加入试点的地区。它们如何优化自己辖区里的房地产调控,解决燃眉之急,而不应以持续加码的行政手段,粗暴地实行限贷限购甚至限价的调控方式,后者副作用极其明显,误伤刚需、误伤改善性需求,还滋生了扭曲和弄虚作假的空间。

所以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中央这次关于房地产税改革的部署,在双管齐下这个格局之下,实质性的推进相关的改革。那么在这里面的制度创新,首先是房地产税的改革,既要体现出向前的进一步实质性推进,另外又要有高水平的可行性方案的设计。2018年中央要求全国进行不动产登记,我们已经有了信息库的技术支撑,还要有相关的一系列技术性的手段。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千年之交时物业税模拟空转运用,那时形成的模拟公转试点城市的原始数据,可以支持现在的方案优化。

还有管理创新,推进这方面试点城市改革,首先是,试点城市如何优化相关的综合管理,在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相结合,不断迎接挑战而交出合格的答卷。这些都是在以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的中央指导精神之下,开创发展新路径、对接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精神指导下,以创新发展带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最终推动现代化进程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愿望的共同发展。

这些基本看法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也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大变局时代如何把握趋势,穿越周期?戴相龙、肖钢等多位重磅嘉宾建言献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