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由深圳大学、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指导,深圳香蜜湖国际金融科技研究院与数字金融合作论坛联合主办,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战略合作单位的首届“深圳香蜜湖金融峰会”在深圳市福田区成功召开。
本次峰会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邀请政府部门、高校智库、实体企业、金融企业、科技公司等各方代表,促进各界嘉宾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共同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路径,助力大湾区成为全球金融创新高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金融领域的新突破与新跨越,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启发和建议。
上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全体大会上,经济学家、全球发展智库首席专家、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应邀出席并作特别致辞,深圳市福田区委书记黄伟,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受邀开幕致辞。重庆市人民政府原市长黄奇帆,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主旨演讲环节发言。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行长王良,香港证监会原主席、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顾问沈联涛,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主题演讲环节发言。深圳大学副校长、深圳香蜜湖国际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长张晓红主持本次会议。
开幕致辞
黄伟在致辞中指出,福田区作为深圳的金融、商贸、文化和对外交往中心,作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所在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不仅拥有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头部金融企业,也拥有中国数字货币交易中心、深圳国家金融科技测评中心等国家级新兴科技公司,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使命特殊、责任特殊、作用特殊,将牢记特区使命、赓续特区精神、扛起福田担当,勇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先锋区。本次峰会以“香蜜湖”命名,香蜜湖新金融中心作为深圳市“十四五”规划明确高标准打造的重点片区,着力建设深圳金融品牌,构建国际一流的金融生态,未来将释放27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打造成为“服务新质生产力、代表新质生产力、引领新质生产力”的新质金融高地,促进金融要素集聚、金融科技创新、金融活力激发,推动深圳、福田建设成为全球金融资源集聚的高地、金融人才向往的福地,为全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作出应有贡献。
毛军发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峰会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恰逢其时,今年正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5年多来,大湾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致力于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基地。深圳大学作为大湾区内的重要学术机构和创新平台,将继续坚持“三步走”战略,推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为大湾区乃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为此,一是要深化合作,推动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释放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二是要更加重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持。三是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教育改革,为大湾区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主旨演讲
黄奇帆以“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围绕生产型服务业,推动‘1+10’的产业链集群协同发展”为题发表观点。他认为,当今世界国家和国家间、地区和地区间、企业和企业间的竞争,不仅是商品和技术的竞争,更是产业链集群间的竞争,是包括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1+10”产业链集群的竞争。他表示,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其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是高端装备、终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GDP的新增长极。从欧美经济发展历史、独角兽企业分布和全球服务贸易占比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要专注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主赛道、九大战略新兴产业和六大未来产业,还要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链集群协同发展。他提出,以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关注四大业态,一是在开发区、保税区、自贸试验区等集聚的广大专精特新中小服务企业;二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两手抓”的行业龙头;三是专门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链头企业;四是互联网平台企业,尤其是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
马建堂表示,今年以来我国采取科学有效的调控政策,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风险。随着加力实施存量政策和大力度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好转,社会预期改善,积极因素增多,国民经济循环筑底回升。也要看到,主要经济指标的回升向好是不同步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当前乃至明年制约经济回升向好程度和力度的主要因素。下一步,为保持经济回升势头,要坚定不移落实中央一系列政策举措及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更加积极有为的、超常规的逆周期宏观调节落实到位,把宏观调控新政策转化为国民经济发展新效能。
肖钢围绕“强化广东数字经济集群优势,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发表观点。他指出,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全国领先。一是数字经济增加值持续领跑全国,2019-2023年广东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始终高于全国水平,其中数字制造业有力支撑广东经济增长。二是独角兽企业焕发活力,广东独角兽企业存量位居全国前列,尤其在工业领域优势明显,得益于广东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三是平台企业蓬勃发展,在省政府和各地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下,广东涌现了一批头部平台企业和隐形冠军,也是我国跨境电商最早发展的核心省份。四是广东省数据产业方兴未艾,在数据交易、数据价值发掘、数据资产化方面做出诸多探索。也要看到广东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比如数字服务业盈利压力加大、数据跨境流通仍存障碍等,为此他建议: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二是构建良好生态,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三是健全相关制度,发挥数据要素价值。
主题演讲
薛其坤围绕“以新质生产力的角度探讨从传统计算机芯片到量子计算机芯片的发展”发表观点。他认为,推动量子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量子计算机实现了超高算力、超高存储密度以及更低能耗。然而,通用超导量子计算机的研制对硬件技术存在超高要求,如极高的保真度、设计巧妙的量子算法,研发难度巨大,至少需要10-20年时间。但这是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也是我国必须要研究的技术。一方面,基础研究催生划时代革命性工业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需要长时间努力。量子信息技术是战略必争领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关乎我国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久久为功。另一方面,量子科技是兼具基础、应用基础、孵化/产业化/商业化和人才培养的领域,要统筹好短期攻关与长期布局发展的关系。
王良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重大国家战略,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是包括金融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光荣使命。当前,我国银行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银行业长期面临低利率环境下的生存和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考验。银行业要加快转型升级,把握好国际化发展、综合化竞争、数字化转型等三大趋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银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在此背景下,大湾区金融业应发挥好五重作用,在服务大湾区建设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器,二是做大湾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融合剂,三是做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者,四是要做大湾区企业出海的赋能者,五是做大湾区安全稳定发展的守护者。作为诞生于大湾区的银行,招商银行将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发挥自身差异化优势,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沈联涛表示,在大国竞争背景下,中国企业出海需要新思维和新贸易模式——既要保持国内市场与欧美市场等红海市场份额,还要通过供应链出海、商业模式出海等挖掘全球南方市场潜力。根据世界银行2024年世界发展报告,目前技术前沿正在向中国、印度和更多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EMDEs)迁移,如何实现中国科技企业、平台公司与金融生态系统的有机融合,可能是未来最大挑战。他认为,在推动金融和科技两个生态系统融合发展,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可大有所为。香港是中国最有优势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可凭借香港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更好满足国内科技企业融资需求,探索建立本地货币互换平台,稳固人民币海外地位。他提出,在全球南方(“一带一路”国家)需要大量资源、贸易和稳定性来实现包容、绿色发展背景下,我国可通以在共同繁荣发展融资中发挥巨大作用。中美竞争核心在于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以支撑高风险研发投资,要以开放、高效率、有韧性的金融体制协助实体经济发展和竞争。
李稻葵指出,大湾区应成为引领中国现代消费的试验区。回顾近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可以看出经济工作思路转变,以促消费提振内需的重要性有所提升。大湾区在提升现代消费方面可以发挥引领作用,比如高端养老、高端医疗、文化娱乐及高端体育赛事等。为此,他建议大湾区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体制机制创新,解除举办活动的过度限制;二是同时利用金融能力提供保险服务,为赛事活动及消费者提供保险保障,为内地提供样板;三是科技层面,全力打通养老、医疗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与服务,如实现基因检测与医院检查设施是深度融合等,使大湾区在现代消费领域先行一步,提升宜居性吸引人才,为国家经济转型树立标杆。
“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25年展望”主题论坛
暨香蜜湖宏观经济论坛第4期
下午主题论坛一“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25年展望”闭门研讨会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原副院长蔡昉,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彭文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杨志勇在主题演讲环节发言。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国建设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陈文辉,深圳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市委金融工委常务副书记、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时卫干,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在主题交流环节发言。原中国银保监会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及副院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天津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行长吴洪涛,中企云链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刘长波,腾讯研究院首席经济学顾问吴绪亮等领导和专家先后在圆桌讨论环节发言。统计学者许宪春主持本次会议。
与会专家围绕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新趋势、新特点展开全面探讨,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回升向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为更好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政治局会议最新部署、做好 2025年经济工作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智能金融:创新、挑战与展望”主题论坛
下午主题论坛二“智能金融:创新、挑战与展望”研讨会上,《香蜜湖智能金融发展报告(2023/2024)》(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发布。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香港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物联网研究院研究员李鸣,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吕仲涛,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及相关监管领导代表课题组介绍报告主要观点和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全国政协委员、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李萌,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行长李礼辉等领导专家在主题交流环节发言。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党委副书记周延礼主持本次会议。
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行长刘晓春,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向阳,苏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老,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曙峰,用友金融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郑海伟,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周天虹等领导专家先后在圆桌讨论环节发言。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张健华主持本次圆桌讨论。
报告发布
课题牵头人肖钢代表课题组发布了《香蜜湖智能金融发展报告(2023/2024)》,这也是课题组从2019年以来连续五年发布智能金融报告。本报告着重突出了2023年以来中国智能金融发展的新进展、新变化、新趋势、新问题,一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继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三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业务应用模式向“AI+”转变,四是智能金融治理取得新进展。随后,他着重介绍了治理篇和政策篇的主要内容。治理篇梳理了2023年以来国内外智能金融治理的政策与监管行动,总结了当前智能金融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风险与挑战。政策篇在前几年的基础上作了补充与改进,汇总分析了智能金融发展趋势,提出了智能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并对如何促进智能金融技术发展、推动产品服务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及加强智能金融治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李鸣介绍了技术篇的主要内容,从政策、产业、技术、应用等方面分析了全球智能金融发展情况,指出智能金融的核心技术将从大模型到预训练模型、从海量数据到高质量数据、从大算力到智能算力方向发展。未来,智能金融将呈现以下四大发展趋势:一是AI驱动科研加速领域突破,二是生成式AI商业向全场景渗透,三是AI推动AI代理向具身智能发展,四是低空经济加速构建低空智联网,五是AI促进金融产业转型升级。
吕仲涛从智能金融应用的发展背景、案例、机遇、挑战与展望等方面介绍了应用篇的主要内容。金融行业存在强大内驱力,积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培育发展智能金融新动能。课题组通过调研国内41家金融机构的金融应用情况,全面反映了金融行业智能金融的新动态、新特点,一是应用以内部赋能为主,大小模型协同发展成为主流;二是覆盖金融业务主要领域,但重点仍聚焦于运营管理和客户营销。传统AI技术与新兴深层次AI融合为金融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也要看到,金融应用在推动创新赋能的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金融机构要采取系统性应对策略,统筹谋划,精准发力。
高峰分享了大模型驱动的AI Agent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探索,围绕金融智能体的发展演进、行业实践、面临挑战、未来发展趋势等展开解读。在大模型和智能体的驱动下,金融智能体已成为推动金融行业创新和业务效率提升的关键力量,基本形成了以底层资源为基石、数据为燃料、模型为引擎、智能中枢为核心、应用为导向、安全为后盾的应用架构。当前,智能体在多智能体协作、计算资源、时效性等多方面存在掣肘,金融智能体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复合人才等方面仍有不足。展望未来,智能体将突破核心技术,实现信息深度整合与决策优化,未来能深度洞察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金融机构应用智能体能降低风险,监管部门亟需应用先进科技以强化科技监管能力。
主题交流
江小涓围绕智能金融发展分享观点。第一,希望进一步研究如何快速提升智能金融技术和应用水平。当前,生成式AI在数据分析、客户服务和产品开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传统AI则在风险控制、信贷审批等成熟业务流程中发挥作用。金融市场是投资者、消费者、企业产业和制度的动态复杂系统,小样本数据量和少数测量维度难以描述复杂的金融过程。因此,金融领域对深层次预训练大模型金融分析的要求更加迫切。第二,希望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数据放出和复用问题的研究。智能化过程对高质量数据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当前全球数据产业竞争非常激烈,用好数据才能加快提升智能时代产业竞争力。金融数据具有规模巨大、结构性好等优势,在把控好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构建协同、协作、互用的理念和路径,将助力我国智能金融走在世界前列。第三,建议统筹商业诉求和国家目标,引导智能金融发展方向。她认为,智能金融发展可以聚焦以下方向:一是促进金融业效率提升和风险控制,二是促进公平配置金融资源,三是促进货币政策效果有效传导,四是促进穿透式监管能力提升。
李萌指出,2024 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大模型引领具身智能载体技术加速场景创新,将深度变革提升行业生产力,激发产业化浪潮,在多个领域形成产业链带动经济增长,如自动驾驶等。然而,当前中美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差距在缩小,而社会投资规模差距却在扩大。金融业赋能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也面临难题,一是一级市场资金供给增长乏力,中美一级市场人工智能融资差距扩大;二是技术演进特殊性问题,大模型能力提升快但同时价值缩水也快;三是技术路线换道阶段智能产品沉淀不稳定,金融业难以评估其价值。对此,金融业应适应形势加强创新,拓宽资金支持渠道,落实壮大耐心资本等要求,解决退出和硬资产约束问题;人工智能界与金融界应深度融合,支持专业人才跨界深入交流,要让有资本的人和有技术的人坐在一起;完善创新金融工具在人工智能新产品上的应用,如探索自动驾驶金融、低空智能载运工具租赁及相关保险产品等。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文化共识单体市场,有人工智能产品发展空间,金融业加持至关重要,应加快落实政策要求,实现多方共赢。
李东荣指出,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智能金融是数字金融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自2017年国务院发布规划通知起,多部门持续发力,通过一系列举措为产业发展明确方向,如今已构建起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在助力金融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传统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客服、投资、风险防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一代大模型技术更是成为银行业转型关键力量。但金融业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算法存在黑箱、歧视、缺陷等风险;二是算力面临成本高、资源统筹待加强难题;三是数据面临隐私保护与质量方面的挑战,四是金融行业特殊,人工智能风险一旦爆发,对经济和金融市场冲击巨大。对此,金融领域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要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向善,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问题研究,增强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可预测性,强化风险监管与基础支撑,保障数据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结合实际让其切实提升金融业务,推动数字金融创新持续发展。
李礼辉围绕“建立可信任的智能金融生态”分享三点认识。第一,可信任的数字金融创新。他认为,新智能时代数字金融创新的核心是可信任,要主动防范并跨越包括AI幻觉、模型歧视、算法趋同、隐私泄露等在内的AI陷阱,需要实现人机交互可信任的拟人化、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可信任的精确性和金融智能体(Financial-Agent)可信任的专业性。第二,可信任的数据共享。他指出,可信任的金融数据取决于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目前,我国公共数据存在行政分割问题,非公共数据存在流通不畅问题。对此,他提出四个重点,一是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二是个人数据和企业数据的共同使用,三是建立数字资产市场,四是弥补数字鸿沟。第三,可信任的数字金融治理。他提出,金融创新须以金融安全为前提,实现符合伦理标准的金融平等,保障符合安全标准的金融效率,营造符合经济规律的创新模式。一是行业级垂直模型与企业级垂直模型融合发展,二是建设安全高效的数字金融创新制度。
圆桌讨论
刘晓春认为,当前智能金融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重视三大方面。一是使用人工智能时,要重视其运行管理,而非以代替人类为目的。二是要注重技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银行不仅要考虑风控模型应如何识别客户和控制风险,还要考虑客户会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模型,这需要技术人员不断优化调整模型。另一方面,要培养善于使用人工智能的人才。三是要探索人工智能如何更好赋能公共平台建设,为中小银行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江向阳围绕博时基金智能金融领域的实践分享了几个观点。第一,博时基金希望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人工智能问世后,博时基金在组织结构上做了调整,包括设立人工智能实验室。第二,博时基金设立了首席科技投资官,并成立了专门的科创板人工智能投资基金。科创投资是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特别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的必选项。第三, 当前智能金融面临数据规范、数据标准、数据共建共享、跨境数据安全等问题。针对数据安全的一系列监管要求,博时基金还需进一步做好设计和突破。第四,人工智能在提高内部效率,模式创新上展现出巨大价值,包括投研、投顾、合规、开发等领域。
黄金老表示,苏商银行近年来持续加大智能金融投入,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从应用看,除客服、电话销售、代码助手等领域外,苏商银行人工智能还在赋能城投债投资、小微贷款审批、逾期用户画像和消费者保护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他指出,智能金融发展还面临以下挑战,一是资金与人才的持续投入存在压力,尤其对中小银行而言;二是智能金融发展和治理的具体政策和行为标准有待完善,尤其是新型人工智能领域需要更多探索空间与包容;三是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数据资源不足,可能制约模型训练效果。
刘曙峰表示,当前金融行业对生成式大模型的应用仍处在初期阶段,其在运营效率提升方面效果明显,但在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领域的能力尚在印证过程中,还未达到产生风险共振的程度。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金融行业涉及大模型的公开招标项目共66个,总金额超1亿元,在全部金融投资中占比很小。从项目分布来看,由基础模型和算力采购项目加速转向应用类项目,明年此趋势可能更加显著。此外,未来2~3年的时间内,可以期待金融领域大模型出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开发,甚至出现大模型原生入口。
郑海伟认为,人工智能模型在金融行业的应用需保持审慎监管态度,因此用友金融主要应用在数字员工和智能运营两个方面。其中,人工智能在资产负债管理的应用帮助银行和保司不断优化提升自身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从数据问题来看,建立行业数据共享机制至关重要,这将提高整个行业的经营水平,也是人工智能追求的方向。同时也要看到,人工智能也面临模型安全性、数据可信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数字金融可通过智慧金融将有形银行变成无形银行。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嵌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产业”等数字化场景,真正实现产业数字金融,这也是智能金融的最终目标。
周天虹表示,打造智能银行是招商银行提出的新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可以分为三大块,感知、认知和数据。虽然数据技术发展最成熟,但用好也有挑战,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获得足够规模及质量的数据,以及是否有相应的组织、流程、方法和工具来保障数据应用。大语言模型的突破,从 ChatGPT 到 GPT-o1,解决了人工智能长期以来在认知领域的困难局面。大语言模型未来能让招行在系统建设中更好实现与客户自然的交互、更好利用各类知识、更有效地沉淀专业能力,从而不断改进客户体验并促进经营和服务持续提质增效。智能金融应该是金融行业下一步转型发展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应大力推动发展。同时,对智能技术的风险也需给予必要的重视,也希望监管单位给金融企业继续探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