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财经讯 9月21-22日,为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在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合作日益紧密大背景下,“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2”在香港、内地同步举行,论坛由凤凰卫视、凤凰网联合多方发起,并获得十余家学术机构的支持。围绕“变局与信心”主题设置多场论坛,深入探讨大变局下的全球经济挑战、中国金融开放下的大湾区使命、金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香港资本市场引领与驱动等重要议题。
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
在本届论坛由中国基金报联合凤凰网财经推出的《湾区风云录》系列采访环节,凤凰网财经对话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他就全球市场趋势、大湾区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及中国金融开放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与看法。
谈到当前的全球通胀问题,房东明表示,2022年,宏观经济和政策问题是全球市场最关注的问题。目前的通胀和加息是多年来以美联储为首的各主要发达经济体总体上采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所累积产生的后果。从目前的数据和市场的反馈看,通胀还会伴随主要西方经济体一段时间。
为应对通胀,以美国为首的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祭出了各种措施。房东明表示,巴菲特有过相关的评论,很多的经济事件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而他当时就做了一个比喻:有九个孕妇也不可能一个月就生一个孩子。所以,这需要时间和周期来进行消化。
从货币政策来讲,它有一定的传导时间。同时,整体的通胀是由地缘政治和疫情相关(等因素)对产业链供给端造成各方面影响所引发,不是货币政策或加息能够完全根治的问题,这需要通过经济的相对减速来对整个经济体进行调整。
以下为《湾区风云录》系列访谈之房东明对话实录:
1、人民币双向波动促进人民币市场化和国际化
《湾区风云录》:大家都非常关注全球的通胀,你怎么看这一轮的通胀周期?近期有没有可能欧美的通胀趋势可以得到缓和?
房东明:2022年,宏观经济和政策问题是全市场最关注的问题。目前的通胀和加息是多年来以美联储为首包括各个主要发达经济体总体的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积累所反映出来的现状。从目前的数据和市场的反馈看,通胀还会伴随主要西方经济体一段时间。
《湾区风云录》:欧美国家有非常多的抑制通胀的策略,你怎么看这些措施呢?他们对抑制通胀的作用能有多大?
房东明:巴菲特有过相关的评论,很多的经济事件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而他当时就做了一个比喻:有九个孕妇也不可能一个月就生一个孩子。所以,这需要时间和周期来进行消化。
从货币政策来讲,它有一定的传导时间。同时,整体的通胀是由地缘政治和疫情相关对产业链在供给端造成的各方面影响,不是货币政策或加息能够完全根治的问题,还是需要通过经济的相对减速来对整个经济体进行调整。
《湾区风云录》:现在全球金融市场没有一块安宁之地,现在的环境下,你们的客户在想什么?他们有哪些问题需要你们去帮助他们解决。
房东明:对全球客户来讲,我们有各方面的细分,作为一个全方位的金融机构,瑞银集团有机构客户、高净值财富管理的客户。我本人更多接触的是全球机构投资者。在我们的关注点上,还是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机构投资者的角度来讲,就是怎样利用瑞银的强大投研网络给投资者提供最有效、全面和及时的数据和各方面的分析,希望能够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同时提供各方面的投资的建议、解决的方案、产品的配合,
从全球机构投资者的角度来讲,通胀和美联储加息肯定是对全球的资产价格有很多的主导因素,不管它是追求相对表现还是追求绝对回报,各方面的战略都会因时而宜。在这方面,我们会积极进行配合。
另外一方面,全球配置,分散投资,也是所有投资者关注的理念。全球的资本市场相对都有很多不定因素。每个市场是不一样的。对于中国市场,并不是利息或者说是折扣率所带来的不定因素,而是投资者很多时候强调风险溢价,对地缘政治和各方面的政策因素具体的分析,进行合理的投资。
《湾区风云录》: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下,地缘政治因素会影响全球客户的分散配置吗?
房东明:从总体上来讲,如果投资主体或者机构资金来源是和政治观念相关性比较大,一些政府的养老基金机构,可能影响会大一些。那么其他商业性的,以投资回报为最终最主要目的投资机构,会关注这方面的地缘政治因素对投资回报的影响,但是并不是只看一个纬度来预测投资。
《湾区风云录》:关于人民币汇率,我记得瑞银在年初的时候判断“人民币长期升值,但是今年年内可能会比较弱的贬值”。不知道您现在是不是坚持这个观点?前一段时间人民币快速贬值,你怎么看这一现象?
房东明:我们一直关注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特别是美金的走势,瑞银目前判断,大概汇率到年底是6.9的位置。
今年,不管是人民币,还是其他主要的货币、资产,大的环境是一个美元走强的环境。人民币相对于其他非美元的主要货币,其实今年的表现相对还是稳定和合理的。
一方面,人民币双向的波动,能够不断促进人民币市场化和国际化。另一方面,在美元经济不确定、美联储不断加息的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实体经济推动作用,不管是从出口的竞争力,还是跟其他经济体做好相对价格互动都是合理的。
《湾区风云录》:上周人民币汇率破7,从市场的反应和投资者的关注来说,现在7还是一个关键的心理点位吗。
房东明:这只是一个相对的心理价位。如果能够产生双向波动,这对整个市场不会产生过多的干扰。
2、互联互通持续优化给全球投资者带来积极信号
《湾区风云录》:接下来我们想看一看互联互通和金融市场开放方面的问题,过去10年,我们拥有了各种“通”。过去两年和您刚做瑞银的QFII业务负责人时相比,全球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需求、感兴趣的业务发生了哪些变化?
房东明:整个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瑞银有幸地引领和见证了这个过程。我觉得2012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水岭,在2002年我国推出了QFII的业务,前十年是比较稳健、缓慢探索的过程。
我负责QFII的业务也能够观察到,很多时候投资者对中国的在岸资产的关注度相对较弱,这十年里很多时候是每一年仅有一两波海外投资者关注的情况,可能是因为与海外资产(持有规模的相对比较,或者说投资者为了分散投资。当时最关注的点就是投资中国,特别是A股市场QFII额度问题。可能一年里就一两个月是很紧俏的,其他的10至11个月则相对(冷清),额度相对有限的。
2012年开始推出了沪港通,两年之后就变成是沪深港通、陆港通的机制。然后在多年的努力下,2016年,全球一些很大的指数把A股也纳入了它的标准指数,这些都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2016、2017年开始,不管是股市还是债市,全球的投资者已经开始关注到,中国的在岸市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资产类别。
关注点不在于是不是要投入,而是说投入多少、怎么样来投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六七年的时间里,外资在A股或者债券市场的持股比例都在不断地增加,目前已经有百分之四点几,流通值已经接近了10%。虽然过去一年多有一定的波动,近期对债券的持有也是因为汇率的影响有一些波动,但总体上,目前属于外资关注不断增加,(资金)进入配置的积极阶段,这是大势所趋。
《湾区风云录》:刚才您谈到了很多节点性的事件,像QFII的开通、MSCI和富时罗素把中国市场纳入。类似MSCI这种国际指数纳入中国市场后,对外资可以起到启蒙的作用吗?
房东明:可以,有两个维度:一方面,在百万亿级别、全球大资管整体概念的资产类别里面,有一部分是根据相关的权重指数,来进行相对的被动投资,有一定的微调,但是他有一个被动投资。所以当一个资产纳入了指数以后,这些追踪全球的核心指数进行被动投资的投资者,就必须要根据总体的配置进行持仓,这部分的投资者起到一个“锚”的作用。
另一方面,主动投资者则是关注标杆指数,他可以做一些灵活增持、减持、增配、减配的动作。其他量化或者对冲基金的投资者,他们是根据这些被动基金和主动公募基金的,他的这些投资也会积极参与。因为指数的整体纳入,最终产生了这种追踪指数的锚定投资者,起到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周围的主动投资者也会不断加入。
《湾区风云录》:近年我们有了债券的南向通、跨境理财通,ETF互挂等新的互联互通的机制。这些机制中,您觉得哪些是你们比较看重的?
房东明:这个问题很好,因为这些主要的、新的互联互通的机制,包括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持续落地,给全球的投资者都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在整个投资环境不确定因素比较强的背景下,这也给(全球投资者)一些积极的信号。但这些主要的政策就和很多这类创新,或者说市场推动的这些政策整体比较新,还需要一段时间让投资者去了解,也需要整个市场的生态能够更加完善。
总体来说,我们看到海外投资者更关注的就是对QFII不断地增加和开放更多的投资标的。近期,海外投资者对商品期货,包括一些商品期权和指数期权的开放的关注度很高。除此之外,无论南向或者北向,在互联互通的投资过程中,内地的机构投资者和海外的投资者在不断增加,同时也不断地关注对冲工具或者说风险管理工具的出现。
刚才您提到的跨境理财通,我们也是很关注的,期待这类产品能够更多元化。一开始的时候肯定是从稳健起步,相对低风险、可选择的,一部分高净值的投资者参与。之后市场的期待是能够不断丰富,不管是投资者参与的门槛,还是可以投资的产品数量和类别。
《湾区风云录》:从股票市场来说,您刚才提到:全球投资者通过QFII机制来进入到A股市场,另外就是通过股票互联互通机制。刚才您提到,因为QFII制度的改革使得QFII机制逐渐受到关注。您能否帮我们展开介绍,这两种机制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房东明:我们过去交流的时候,也经常提到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投资领域,可以做个类比来讲,海外投资者进入我们的在岸市场,可能是坐飞机、坐高铁、自驾,甚至坐船。不论是内地的投资者还是海外的投资者,跨境投资都是希望能够有多种渠道且类别丰富。市场参与者能够把交易成本或者信息成本等各方面降到最低,这和监管及各方面的产业生态是相关的。
从大的方向来看,2014年起,沪深港通不断完善,直到2020年,海外投资者整体觉得沪深港通的投资是更便利的,因为它能够通过香港运用现有的交易,即券商和基金公司等这些方式进行全球交易、借贷以及各方面的场外产品操作,能够更有效、更迅速地投资中国的市场。
但在2021年我们看到有一个相对的反转:随着QFII不断开放和业务落地,而且它的标的更丰富,也可以参加内地的大宗交易等,所以2021年出现了两头发展都很快,但是QFII发展相对更快的现象。
今年到目前为止,整个投资的环境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是我们看到QFII的势头还是比沪深港通更强劲,当然两方面其实整体还都蛮活跃的。
《湾区风云录》:开放信号是大家关注的,刚才我们也提到了风险对冲,涉及到衍生品的开放,瑞银最期待的开放还有哪些呢?
房东明:其实是两方面的。在互联互通和开放中有双向的过程,所以南向投资或者是QDII方面内地的机构投资者,在不断投资海外、投资香港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风险管理、风险对冲的需求,而不是说只能做多,特别是像今年相对不确定因素比较强的市场。
回到国际投资者,目前各方面产品已经越来越丰富。在香港A50的新产品已经推出,其他比如说场内场外的期货、指数期货、场内期权,我觉得海外投资者也希望能够看到不断推出来。未来QDII更进一步开放,也是海外投资者欣喜看到。当然具体有很多的细节,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几个月里能尽快落实。
还有一点是场外或者说OTC的衍生产品,也是全球范围内很多投资者使用的,不管是在香港作为境外的产品,或者一些跨境类的场外衍生产品。一方面是要关注怎样做到风险可控,另一方面,海外投资更稳健、更大额的风险管理的机制基础上,促进海外投资者不断投入中国。
3、多举措提高香港市场流动性和吸引力
《湾区风云录》:香港对于全球金融机构或者说投资机构的吸引力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资产管理行业的最上游,它对资产所有者的吸引力是怎样的?你怎么看?
房东明:我们没有特别在资产所有者方面做很深入的分析,因为香港金融市场其实是融入国际市场的。国际市场是相对来讲很透明,资金流动很自由。那我觉得香港还要立足于自身,怎样能够完善并继续成为整个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中心之一。
在这方面来讲,不管是资产所有者,或是全球的投资者,高层的互相交往还是很重要的。其实很多国际投资者最关注的点,并不是说我们刚提到的这些宏观或者地缘政治因素,而是,目前环境下什么时候能够重新恢复人员的互联互通和交流。
高层对香港市场的重视度和判断、对人才的吸引、对投资的粘性,应该说是近期内可能是最重要的。更长远一点,其实香港市场很多投资者的关注点还是在流动性方面,我在怎样提高香港市场流动性(的议题讨论上)也做了很多献计献策。
《湾区风云录》:我想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关注流动性可能还跟中概股回流有关。回流到香港市场之后,那香港市场跟美国的股票交易所相比来说,在很多行业或领域,流动性还是值得关注。所以怎么去看香港市场的流动性?
房东明:港交所的流动性,如果用成交量除以上市市值,可以算是资产的交换速率,那么香港市场流动性逐年是有一定的增加的,但是跟美国、上海、深圳、日本市场相比来讲,其实整个流动性还是有空间提高的。比如他们是100%以上,甚至内地的市场是200%左右的交换速率,香港大概是70%左右。
总体来看,流动性其实是两个维度。从对上市公司来讲,它的流动性相对好或者差,反映了整个融资的相对成本,或者怎么样能够实现企业融资价值的成本。那么对投资者来讲,流动性反映了交易成本,如果是流动性较好的市场,就能够在交易成本比较小的情况下,达到投资目标,退出的时候也是有同样的考量。
在香港市场上,我觉得两个方面是需要关注的。一是跟美国市场相比的话,整个流动性提供者的参与度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这类投资者包括做市商、ETF参与者、交易频率较高的投资者,参与度在美国市场占2/3甚至以上,在香港市场是小于1/3的。二是交易成本,相对来讲印花税的成本比较高,对整个香港市场的流动性带来了影响。
《湾区风云录》:我理解有两个逻辑,第一就是说让那些愿意频繁交易的投资者来更多的参与,第二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让所有参与者提升交易的频次和提升市场的流动性?
房东明:对,这两个是有一定相关性的。伦敦市场的印花税是很高的,它的流动性比香港也差蛮多的。新加坡市场虽然印花税很少,但它的流动性也比香港差。这有各方面的因素,可以根据市场现有的政策环境来进行调节。比如有些交易所推出了奖励计划,针对希望吸引的投资者做一些不同程度的印花税减免。这并不一定是一蹴而就,而是做一些新尝试,能够提高和推动市场的成熟度。
《湾区风云录》:刚才你提到的,比如引入更多的做市商以及便利更多的ETF参与和ETF交易者的参与。这些举措中,你觉得哪些是障碍比较小,更容易实现的呢?
房东明:可能都有一些历史原因,所以说相对来讲不是那么简单解决的,我的建议是如果没有办法做一劳永逸的减免,可以做一些新尝试。比如我们在ETF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做了一些减免,可以马上能够看到交易量增加。
除此之外,不管是做市商的交易对手方,或系统有一定升级,都会对参与者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主要建议根据现有的监管和政府的指引,交易所能够先找到一些突破口。如果没办法做长期方案的话,可以用试点的形式来进行推动。
4、海外投资者依然持续关注中国企业和投资
《湾区风云录》:对于全球投资者来说,如果他想把中国资产放到他的组合中。目前他最关注的因素有哪些?在中国市场最关注的风险是哪些,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房东明:好的,对机构投资者来讲,根据他的不同的投资目标和管理理念,肯定还是会有不同的。如果分两大类的话,首先是以买入为主的,类似于像我们内地的公募基金和养老金,或者说是保险机构。他们很关注的点应该是根据整个行业不同的,所制定的监管可预期性。
对于这方面而言,不管是平台经济还是教培等一些行业,海外投资者还是要有一段时间需要理解和了解监管的方向对投资影响的过程。除此之外,总体的宏观经济,包括疫情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地缘政策的风险等等,也会对他们的增配或者说减持有比较多的影响。
另外一类,是以交易型为主的投资者,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的准入程度,还有市场各方面的流动性、监管力度,其中也包括交易所对交易型策略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对于这些方面来讲,在过去的6-12个月里面,交易性的投资者是相对比较活跃的。总体而言,公募型的投资者相对来讲会审慎一些。
《湾区风云录》:接下来,如果我们进入到中国的股票资产内部。瑞银现在比较看好哪些细分领域的机会呢?
房东明:我觉得从资产类别来讲,可以分为股市和债市。从债市来讲,虽然加息和减息的周期,中国跟海外市场是不一样的,会对债券市场造成一定的压力,但同时相对高品质的企业债,也是海外投资者不断关注的方向。
因为在减息的情况下,债券的价格或者说是高息、高评级的信用债券价格,是会有一个上升的趋势。最关键的还是可以分散风险,跟全球的其他资产类别相比起到了分散风险和低相关性的投资。
作为股票市场来讲,很难在某一个时点,特别的、确定的讲哪一个股票,或者说是哪一个行业,但总体上海外投资者还是很关注中国更有特色,或者是中国A股市场更有特色和发展的一些行业。不管是科技或者创新推动的行业,或者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行业,以及近期跟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相关的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产业链方面的行业龙头,也都是海外投资很关注的赛道。
《湾区风云录》:在跟海外投资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对中国的中长期的趋势是相对一致的,您刚才也提到了制造业的升级、消费的升级、能源转型这些领域的机遇,几乎是所有的全球投资者相对看好的中国资产的机遇。怎样看待这种一致性?
房东明:我觉得因为很多时候投资的理念可以是类似的,像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分散风险等等,这些都是投资者相对来讲的共识。但落到投资的实际操作中,不同投资者的表现就会很不一样。
我觉得在这方面来讲,怎么样能够帮助全球的投资者更多的理解和了解整个中国资本市场,怎么样把宏观经济以及实体经济传导到资本市场和资本价格的逻辑和趋势,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在各个时点都会有它的挑战,但也是这些使我们工作更有意义,像最近几个优秀的企业在欧洲的GDR市场上市,通过这些也能够看到海外的投资者还是在不断的关注中国的企业和投资。
《湾区风云录》:中国投资者可能要面对一个问题,在海外加息的进程当中,怎么去看全球资本对中国市场的流入和流出的情况?
房东明:我觉得有几个纬度,一个可能是在政策面,另外一个是在资本市场的层面。从政策面来讲,很多时候海外投资者更关注的是跟疫情政策相关的,很多时候会关系到人员的互联互通、不断的互信以及各方面的开放。
另外一个重要政策的关注点,来自产业的政策或者说是监管,这些对投资者来讲是可以理解和分析建立模型,并且对估值能够进行长期的判断。
对于资本市场来讲,我觉得不管是中国内地也好,还是香港市场,最关注的点还是在企业和融资方,怎么样能够把全球,特别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信心的、创新的、有潜力的一些企业,通过上市机制不断优化,让这些企业在科创板,在北交所、港交所能够不断的上市给全球的投资者。
另外一方面来讲,从交易的角度来讲,怎么样能够呵护和不断的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建立各方面的风险管理的工具和对冲的产品,也会对整个市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次论坛由东方豪华旗舰MPV红旗HQ9首席战略合作支持,并获得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德鲁克管理学院、法国里昂商学院等学术机构支持,以及本论坛指定用酒赤水河左岸庄园酱酒青花郎的特约支持。同时邀请到中国基金报、星岛新闻集团、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明报、香港商报、亚洲周刊、紫荆杂志社等媒体机构合作。
李毅中、李扬、马光远等多位重磅嘉宾共话经济新势能和美联储加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