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间到球场: 宁波企业如何跑出体育经济“加速度”

当CBA球员曾繁日在宁波北仑的体艺中心完成一记暴扣时,观众席爆发的欢呼声中还夹杂着一阵密集的手机扫码声——这个高光时刻不仅让直播观看量飙升,更让赛事举办方“维动体育”店铺的产品销量瞬间冲高。这个魔幻场景,正是宁波体育经济裂变的一个缩影。

一场“100分制”的产业实验

4月的一个周末,在北仑青年体育公园篮球场,30多岁的北仑青年李欢腾抹了把汗。他脚上那双印着“维动”LOGO的篮球袜,已经陪他打了不知多少场篮球比赛。“这袜子能撑住我全场急停变向,不仅穿着舒服,而且防滑。”

这双袜子的制造商,五年前还是靠给国内外品牌代工、销售篮球护具的电商公司。2022年,创始人之一的公司总经理也是一个篮球爱好者,在篮球比赛中“大小脚趾经常磨破皮”、“我们能不能设计能够保护脚的篮球袜?”带着这个问题,公司团队全力投入,研发出首款防滑篮球袜并“一炮走红”,这个因为爱好而发现的 “细分蓝海市场”,让公司快速切入了发展“快车道”。

真正的转折来自一场“疯狂”的赛事设计。当其他企业还在砸钱投广告时,公司从2022年开始把预算押在创办“赴战篮球”赛事上。没有时间限制、先得100分者胜、增设4分球——这些打破常规的设定,让一场草根赛事创下2024年夏天“赴战篮球总决赛”抖音播放量超20亿次的纪录。

“我们和参赛网红球员签订协议,有什么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我们”,维动公司总经理介绍,公司研发具有防滑、吸湿的超纤篮球,已经成为了网红“野球圈”的“新宠”。维动这种“边打比赛边改产品”的疯狂节奏,让企业年销售额在短短3年时间“逆袭”从9000万飙至5亿元。

奥运冠军之城的“双螺旋基因”

宁波的体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2016年石智勇里约夺金开启篇章,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杨倩、石智勇、汪顺、管晨辰四位宁波籍运动员贡献五金一破一创,让这座城市成为全国地方城市奥运金牌榜榜首。这份荣耀并非偶然,而是“冠军培养”与“产业培育”双螺旋驱动的结果。

“在宁波,体育和产业实现了相辅相成”,宁波市体育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去年,宁波体育产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约占浙江省总量的四分之一。这种“硬核”实力渗透在宁波体育经济的每个环节。据悉:宁波目前已经拥有了“大丰、巨龙、海伯、力玄”等四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也源源不断涌现出巨隆、恒隆等28家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企业,有从舞台座椅制造升级做赛事运营的,有从渔具制造转型国际垂钓场的,有从生产自行车踏板到经营乡村骑行业务的……,制造业企业就如欢快的溪流,涓涓汇入到“体育经济”的大江大河。

“我们把奥运精神拆解成了两组数字。”宁波市体育局有关负责人称,“一组是培养出多少竞技人才,另一组是看市民人均体育消费达到多少。”这个“双螺旋”得益于宁波体育理念的转变, “我们实施了‘训竞、群体、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行‘体育三进’即‘进商圈、进街区、进景区’活动,将体育活动引入到闹市区、风景区,大家都很欢迎”,宁波市体育局经济处负责人说道。

当制造业遇上“场景革命”

在北仑万博鱼航海中心,一场国家级帆船赛正与潮汐赛跑。来自全国各地的帆船运动爱好者们齐聚梅山湾,除了享受赛事带来的激情与快乐,周边休闲娱乐的设施也深受大家喜爱,海边美食、水上演出、水手之夜表演等内容,让赛事无限扩容,演变成一场运动、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全家旅行”,让体旅融合的红利走进更多商业业态。

这种跨界融合的智慧,正在重塑宁波的商业地图。老外滩的咖啡馆推出“看球能量套餐”,奥体中心变身城市“体育赛事、文化演艺、企业活动、国际交流”体育文化新地标,甚至连宁波跨江大桥的桥洞都成为了篮球、足球、羽毛球赛场。而在北仑区文广旅体局大楼里,一份特殊的协议正在磋商:维动企业每办一场赛事将获得政府一定补贴,但能否把总决赛长期留在本地。

在北仑,政府部门不仅积极帮助“赴战篮球”协调赛事申报、场馆提供、城管和公安部门的安保等等,而且体育部门、商务部门都从产业发展、赛事补贴方面提供“实打实”的支持。

“体育经济不是请客吃饭。”北仑区文广旅体局副书记、副局长姚波算着账,“去年我们补贴区内各类赛事的资金就超过1000万元,但是赛事带来的影响力却远超这笔补贴的价值,更是直接提升了我们的城市品牌价值。”维动公司总经理称,“北仑真是一个好地方,赛事举办期间每天有几千名球迷集聚,公安、城管无私地给我们维持秩序。尤其是体育、商业部门,给了我们极大地帮助”。

下半场:流量之后拼什么?

夜幕下的三江口,霓虹灯在江面投射出“奥运五金之城”的光影。跑步的人群掠过老外滩的欧式建筑,篮球击地声从社区球场传来,跨境电商仓库里,印着“宁波智造”的护具正发往非洲、中东。在这里,体育从来不只是比赛,而是一场关于城市精神和民生幸福的立体竞争。

宁波体育经济的崛起,本质是一场“制造业基因+赛事创新+全民生态”的化学反应。其核心密码在于以赛事为“针”,串起制造、服务、消费的产业链条;将运动场景嵌入山水、社区、商圈,让体育成为市民生活的“刚需”。同时,政府做“土壤”,企业育“种子”,市场促“开花”,构建可持续的体育经济生态。

当更多城市还在追逐“网红赛事”的流量时,宁波已证明:真正的体育经济,不是一场短暂的狂欢,而是一场扎根制造、服务民生的长跑。

正如宁波体育界一名专家在采访中说的:“在宁波,举得起沉甸甸奥运冠军荣誉的人,也扛得起产业升级的重担。”这座把车间基因写进DNA的城市,正在用一场永不停歇的“100分制比赛”,书写中国体育经济的新叙事。

(凤凰网宁波频道 赖刚 王晓琼 通讯员罗霄潇 李欢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