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如火如荼的2023年,环动科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营业收入3.09亿元,净利润7626万元,毛利率高达42%。这家专注于机器人“关节”——高精密减速器的企业,乘着光伏、锂电行业爆发的东风,迅速成为行业新锐。
然而,当环动科技带着这份成绩单叩响科创板大门时,却迎面撞上了产业寒冬。2024年,其最大客户、国产机器人龙头埃斯顿突然曝出超8亿元巨亏,环动科技净利润应声腰斩,毛利率骤降7个百分点。一边是IPO审核对持续盈利能力的严苛审视,一边是大客户岌岌可危的经营困局,环动科技的上市之路骤然布满荆棘。
绑定龙头”策略的甜蜜与苦涩
环动科技的核心产品RV减速器,占据工业机器人成本的近三分之一。过去几年,它深度绑定国产机器人“双雄”——埃斯顿和埃夫特,尤其埃斯顿贡献了其过半营收。这种策略在行业上升期带来了可观回报:2021至2023年,环动营收从0.91亿飙升至3.09亿,净利润增长近三倍。
2024年,光伏、锂电市场急转直下,问题彻底爆发。埃斯顿巨亏8亿,环动科技净利润锐减至5000万以内。更致命的是,为满足科创板“最近一年营收超3亿”的硬指标,环动被迫在2024年“降价保量”——平均单价暴跌近14%,毛利率跳水至35%,对埃斯顿的依赖度反而攀升至58%以上。这种饮鸩止渴的妥协,虽暂时保住IPO门票,却让公司深陷“大客户依赖”的恶性循环。
库卡壁垒:国产减速器难以逾越的高山
环动科技将客户集中归因于“绑定国产龙头战略的成功”,但这难以掩盖其市场格局的局限。当前国产机器人主要扎堆于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光伏、锂电领域,而在价值量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汽车行业,国际巨头仍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被美的收购的库卡,正是横亘在环动面前的一座大山。库卡不仅垄断了国内汽车制造的高端机器人市场,更是唯一掌握1吨级以上重载机器人技术的厂商。然而,库卡的RV减速器供应链牢牢把控在日本纳博特斯克手中。行业专家直言:“环动能否打开库卡供应链,尤其在500kg至1吨级重载领域实现替代,才是检验其技术成色的真正试金石。”
与此同时,国产减速器阵营内部厮杀日趋激烈。高工机器人2024年榜单显示,尽管环动位列国产第一,但智同科技已跃居第三,珠海飞马、中大力德紧随其后。环动在埃夫特份额的诡异暴跌——从25%骤降至10%,更暴露出其并非不可替代。埃夫特大负载机器人销量明明增长41.85%,环动的供货却全面下滑,背后难掩激烈的价格与技术暗战。
分拆上市争议:独立经营能力存疑
环动脱胎于上市公司双环传动,两者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发监管重点关注。双环传动主营乘用车变速箱,环动聚焦机器人减速器,看似领域不同,但核心均依赖精密齿轮制造。2021-2023年,环动与双环传动的重叠供应商采购占比最高达46%,设备与原材料的高度同源性,令其“独立经营能力”遭受质疑。
更尖锐的问题在于分拆上市的合理性。双环传动市值已达300亿,融资渠道通畅。在IPO资源稀缺的当下,将一个与母公司存在明显协同效应的子公司单独上市,是否是对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当监管反复问询关联交易与独立性,市场也在思考:分拆上市究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还是资本套利的精巧设计?
科创成色之问:对标有余,创新何在?
环动在减速器领域的国产突破固然值得肯定,但其科创底色仍需冷静审视。其主力产品被指“精准对标”纳博特斯克三大系列,缺乏原创性突破;新布局的谐波减速器领域,绿的谐波等国产厂商早已完成进口替代,市场几近红海。
科创板设立的本意,是扶持拥有核心技术、面向未来的“硬科技”企业。当一家公司核心产品创新性不足、新方向增长空间有限,且深陷大客户依赖与盈利下滑漩涡时,其登陆科创板的正当性自然面临灵魂拷问:这究竟是“卡脖子”技术的突围者,还是产业周期裹挟下的幸运儿?
监管的疑虑已体现在罕见的高压承诺中——环动实控人被要求:若上市后连续三年净利润腰斩,锁定期将逐次延长一年。这种严苛条款,在过往IPO案例中几乎闻所未闻。
尾声:国产替代之路,需要怎样的“减速器”?
环动科技的IPO困局,恰是当前高端制造国产化进程的缩影。它验证了在产业链局部突破的可能性,也暴露出基础不牢、依赖单一市场的脆弱性。当产业潮水退去,“裸泳者”的窘迫便无处遁形。
科创板开板五年,其宝贵的上市资源理应流向那些真正具备原创精神、突破核心技术的企业。环动能否证明自己是后者,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上市命运,更关乎资本市场如何定义与支持中国制造的“硬核”未来。在减速器这个精密机械的竞技场里,中国企业需要的不仅是速度,更是行稳致远的定力与智慧。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