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最靓的仔是谁?
不是超模,不是明星,而是一群白袍飘飘的中东“土豪天团”。
这些手持翻译器的大佬们,操着魔性中文穿梭在各个展台。有来自沙特友人直言,他们国家50%—60%的车都是中国品牌,国王开的也是。
同样的场景在今年的广交会上演:来自中东地区的采购商挤满了各个展位。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广交会上,中东采购商占比达到 14.3%,这一比例首次超越欧美地区,使中东采购商成了“最活跃的买家”。
中东客商的身影愈发活跃,背后是区域市场格局的重塑。
过往,大多数企业出海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却忽略了中东,这个曾被贴上“仅有石油和富豪”标签的区域,正以惊人的市场潜力打破固有认知,甚至有人说:“如果你错过了30年前的深圳,那就不要错过现在的中东。”
01哪些行业有机会?
“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提到“中东”,多数人脑海中仍盘踞着“石油土豪”“宗教严苛”的刻板标签。这片被误解的土地,究竟藏着怎样的商业密码?
事实上,想要揭开中东商业密码并不难。这片土地正掀起前所未有的转型浪潮,新旧动能交织碰撞,勾勒出一幅机遇涌动的商业图景。说中东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市场,绝非夸大其词。
以沙特阿拉伯为例,首都利雅得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如果你走进其中,会看到巨大的起重机、广袤的施工场地,其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堪比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
但这个曾以石油闻名于世的国家,正全速推进修路、建楼、造城计划,政府更是计划到2030年新增超100万套住宅,并大规模扩建商业空间。据预测,到2028年沙特建筑产业规模将突破1815亿美元,跻身全球最大建筑市场之列。
这意味着,房地产、交通基建、智慧城市等领域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由凤凰网主办的“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出海护航·中东环节上,长江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助理主任李陟就表示,建筑、建材、地产相关领域,在中东将迎来非常好的机会。
而除了传统产业,中东不少国家有明确的国家愿景战略规划,核心是摆脱对能源的单一依赖,推动产业多元化实现经济转型。
以沙特为例,该国正在大力推“2030愿景”改革计划,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国际经贸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点培育新能源、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转型战略不仅有助于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更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李陟认为可以从这些规划中找到长期机会,“比如数字经济,中东部分国家很重视数字主权,相关领域发展潜力大,再比如绿色低碳、新能源,大多中东国家都在布局,这也是重要风口”。
长江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助理主任李陟
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张璋在论坛上特别强调了中国技术出海中东的三大黄金领域:生命科学、服务机器人和新能源。
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张璋
02 为什么是中东?
如果你漫步在利雅得市集,琳琅满目的都是来自中国义乌的小商品。驱车驶向沙漠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中国企业建设的光伏海洋。当你来到NEOM新城,踩在脚下的是中国总包商打造的牢固地基……一场跨越八千公里的商业迁徙,正在改写全球贸易版图。
中东这片曾以石油著称的土地,如今正以“改革开放”的魄力释放着史诗级机遇。“2030愿景”正推动产业爆发,经济特区提供税收减免、信贷扶持等政策红利,甚至推出中文版“投资沙特”平台为中国企业铺路。
中东主权基金挥舞着万亿资本寻找中国技术:沙特PIF向晶科能源、TCL中环投入超30亿美元共建光伏产业链;阿联酋主权基金为SHEIN注资输血,助其登顶沙特时尚电商榜首。与此同时,中东年轻化的人口结构与强购买力,也形成了消费“黄金组合”。
这一切都让人不禁思索:世界这么大,为什么中国企业格外青睐中东?
在此次论坛上,沙特ISPSC综合服务中心CEO张涛以一连串数据勾勒出了沙特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机遇。他指出沙特是全球20亿穆斯林人口的中心,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未来十年内将有16个大型赛事,包括世界杯、世博会等,预计在2035年释放约3万亿人民币的贸易机会。
沙特ISPSC综合服务中心CEO张涛
而中东另一大出海热土阿联酋阿布扎比,在展现其商业吸引力上也不甘示弱。
在此次论坛上,阿联酋阿布扎比哈利法经济区KEZAD GROUP中国区代表严林辉介绍着阿布扎比的优势——作为阿联酋经济核心,凭借其中立稳定的营商环境、优越的税收政策及战略性区位优势,吸引全球企业落户。
阿联酋阿布扎比哈利法经济区KEZAD GROUP中国区代表严林辉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阿联酋连续多年位居阿拉伯世界营商环境榜首,目前全球排名第16位,最高时曾达第11位。
政策东风催动资本与市场的双向奔赴,中国企业翘首中东蓝海,期待着产业落地的红利。
03 “第一年不要想着赚钱”
对于这些纷纷奔赴中东考察的商队来说,这片土地仿佛流淌着黑金,充满诱惑力。
但沙丘之下暗藏沟壑。张涛忍不住为野心勃勃的企业家们敲响警钟:“沙特不是遍地黄金,而是遍地机会——但需要企业找对方向和正确的人。”
张涛提及一组冷峻的数据:沙特的本地化要求极高,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也是企业落地的痛点,注册一家公司可能需要60天到70天,成本比阿联酋高出5倍左右。此外沙特的罚款制度也非常严格,不合规的企业可能面临巨额罚款。
在沙特,如果你不了解顾问文化的重要性,很可能要走不少弯路。张涛提醒,顾问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规避风险。
找对了人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品牌建设。张涛望向台下,加重语气:“中国企业需要通过品牌建设提升溢价能力。”
“企业发展一定要做品牌,在沙特落地,第一年不要想着赚钱,而是要扎根,只要根扎下来,机会无处不在。”他说。
长江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助理主任李陟也有同样的看法。他在圆桌讨论环节强调,“企业出海第一年不赚钱是正常的,因为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市场需要一个全球本地化的过程,企业要有耐心,甚至需做好三年左右才逐步实现盈利的准备。”
他解释,出海后用工成本、供应链成本的刚性上涨,叠加对当地市场不熟悉导致的隐性成本,会推高运营压力。即便是文化更近、距离更近、文化也更相近的东南亚市场,制造型企业出海首年成本上浮20%也属常态。
“若能通过精细化运营、熟悉当地法规,在三年左右将成本控制到与国内工厂持平,已属运营出色。建议企业做好这方面的预期管理。”李陟说。
在中东各国之间,企业究竟如何定位最赚钱的那片热土?李陟指出,中东作为当下中国企业出海的热门区域,实则是一个庞大且多元的市场集群,各国基本面差异显著。以土耳其为例,其存款年化利率50%左右,背后是近三年货币大幅贬值的经济现实。
因此,他给出了一个最直观的办法:“判断一个市场是否有机会,不妨先看看企业家们是否用脚投票,比如迪拜的中国人已接近30万,而土耳其的中资企业大概只有1500家左右”。
从中国产业出海的规律角度,李陟给出建议,产业链抱团出海,按阶段有序推进,以此对抗出海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