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对话|万年IP如何成国际网红?羲皇故里掀头脑风暴

同根伏羲,四海如一。天一生水,致敬国学。

2023年6月21日,时值夏至,又临端午节与2023(癸卯)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佳期,“2023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甘肃论坛”在羲皇故里甘肃省天水市成功举办。在知名主持人蔡紫主持的多元对话环节中,台湾孔子协会创会理事长、台湾孔子学院院长、孔子第七十八代后人孔维勤,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凤凰卫视编委、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西北根源音乐人张尕怂,以及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负责人、甘肃文博信息产业发展总经理崔又心,聚焦于伏羲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国际传播,同台展开头脑风暴,分享传统文化“活起来”与“走出去”的心得和策略,为现场观众和在线的百万网友奉献了一场精神大餐。

在2023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甘肃论坛上,孔维勤、孙若风、邹明、张尕怂、崔又心、蔡紫同台对话,探讨创新传承与传播伏羲文化。

在2023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甘肃论坛上,孔维勤、孙若风、邹明、张尕怂、崔又心、蔡紫同台对话,探讨创新传承与传播伏羲文化。

知名主持人蔡紫主持多元对话。

知名主持人蔡紫主持多元对话。

知名主持人蔡紫说,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天水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摇篮,更好地传播伏羲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更具有文化张力与时代意义,这既是本次论坛的中心议题,同时也是华人国学大典十年来一直在追问探索的问题。那么,如何将伏羲文化的传承发展落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年轻化、生活化、国际化等策略,激活传统,回应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何向海内外华人及国际友人讲好伏羲故事,传播好伏羲文化呢?她从必要性、传播性与市场性三个维度向台上嘉宾发问。

从公祭伏羲大典到传承伏羲文化,嘉宾们对意义层面的理解很接近。他们表示,伏羲文化如一餐一饭、一呼一吸,已经浸润到生命中,是中华儿女离不开的精神滋养,但人们谈论更多的是其价值和意义,而缺少创新的叙事技巧与现实抓手,难以真实又有亲和力地传播。因此,不论是一款产品,还是一个项目,只有让越来越年轻群体参与到研发和传播,才能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常说常新、源源不绝。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讲好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故事,需要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以助力华人倍加珍爱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台湾孔子协会创会理事长、台湾孔子学院院长、孔子第七十八代后人孔维勤。

台湾孔子协会创会理事长、台湾孔子学院院长、孔子第七十八代后人孔维勤。

孔维勤:伏羲文化以人为本 创意八卦近悦远来

“我来自台湾,但是到天水就像回到了家,回到了有归属感的地方。” 台湾学者孔维勤一开口先诉“乡愁”。

主持人蔡紫一句“欢迎回家”,现场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孔维勤说,天水给他的第一感觉便是地灵人杰。伏羲八卦的天地人三才思维,表明上万年前就已经非常重视人的价值,而创造那个时代的伏羲是集大成者。

对于怎样讲好伏羲故事,孔维勤认为,经济最富裕的时候也可能是精神最空虚的时候,生在艰苦年代,生命的光明就是传统文化,如果文化不能还原到土地上,那这个文化是没有根的。“我觉得八卦这八个符号太完美、太完整。”孔维勤认为,简单的八卦可以变成很多文化产品,当然这需要大家一起讨论、共事,通过创意把它创造得更活泼,让它活在生活舞台中。传播中国文化,不论是面向国内还是国外,近悦远来,有了载体自然会流传得更深、更广。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

孙若风:伏羲画卦可以“元宇宙” 线上打通云共祭

身为文化学者和文旅专家,孙若风认为,时下流行的文旅、元宇宙,讲得最多的是场景。天水作为伏羲仰天俯地画卦的具体场景是不可替代的,这里面有各民族的基因密码。千百年来,八卦作为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文本”,人们不懈地对其进行解读、创新,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大IP。它规范了华夏民族后来的文化心理、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孙若风进一步谈到,在每次文化意识重建的过程中,伏羲画卦的作用就体现出来。比如中国古代第一部成体系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可以理解为用伏羲的思维方式在解读。开篇《原道》中就说,“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朝天上看,光芒放射,天之文也;朝地下看,山川焕奇,地之文也。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当主持人问到传播伏羲文化的创意项目,孙若风表示,可以举办线上祭祀大典,甚至用元宇宙方式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这其中可以有很多创新创造,比如模拟伏羲画卦,体现出天地人合一,艺术、技术、生活合一,还要体现出虚实相生、以一统万、情景融合。“不同文化素养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但会有一些共情的东西,在今天我们要特别强调向伏羲学习,面向自然,面向艺术,面向审美。”孙若风说。

凤凰卫视编委、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

凤凰卫视编委、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

邹明:华人国学大典结缘天水 共创伏羲文化传播

谈及伏羲文化及其诞生地,传媒老将邹明先是如数家珍地报出了一串所到过的甘肃城市地名,笑言和甘肃有特殊的缘分。邹明表示,这次把专家邀请到天水,就是要讲好伏羲文化的故事,不断助力国际传播。华人国学大典做了十年,有两个要素:一是礼敬在国学研究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学者及其成果;二是褒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及其项目。他说,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震中老师在此次论坛的主旨演讲中说,伏羲文化可以推到一万年以前,这在中华文化溯源领域是非常重要的结论,这就需要通过华人国学大典、通过新媒体传播出去。

在自己最熟知的传播领域,如何传播才算既真实又有亲和力、既有本土特色又能引起大家的共情?邹明的回答是,中国传统文化要通过现代优秀手段传播出去,例如把国学大典跟重点文化项目相结合,这样能更好发扬传播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必须二度创作、三度创作,把所要讲的东西提炼出来,增强亲和力,这样传播才更有影响力。面向海外传播,首先要确定给谁传播?传播什么?比如伏羲文化,就要传播给海外七千万华人。其次,传播伏羲文化要讲好故事,比如用短视频、新符号模式去传播,用心用力打造适应现代海外年轻客户的传播点,才能起到传播好中华文化的作用。

由此可见,传播文化,符号特别重要,符号选好了,产业就出来了,就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文创商品。邹明呼吁年轻人和专家一起开发伏羲文化的符号。凤凰网与国内众多大学有个叫“青春BANG” 的合作项目,大家为一个项目出主意、想办法,而且每年有比赛。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发掘伏羲文化全新的传播方式方法。

西北根源音乐人张尕怂。

西北根源音乐人张尕怂。

张尕怂:伏羲文化又远又不远 希望为他写首唱得久的歌

不同于演唱时的挥洒自如,西北歌手张尕怂在对话中略显腼腆。当主持人蔡紫问他“作为甘肃人,伏羲文化离你们远吗”,张尕怂讲着故事朴实作答:“我昨天从家里出发,走的时候给奶奶说我去参加伏羲大典,我奶奶说什么大典?我说伏羲大典,我奶奶说她不知道。但是她能记住我们的生辰八字,她能看出天马上要下雨了,而且她会做刺绣,教给我们很多东西。虽然她没有上过学,但是她就有这种智慧,从小我们看着,也模仿着。”张尕怂感言,作为年轻人有些可能不知道伏羲文化,但是它离我们又远又不远,一直浸润和影响着我们。

对于文化传播,张尕怂从自身经历出发介绍,自己一年中有三个月在民间采风。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闻到油菜花香,听农村老太太聊天,看到农民手上的老茧,都会成为他创作的源泉。“我要做的就是把传统歌谣、民谣,用非常年轻化的、青春洋溢的方法传递出来,让大家喜欢。” 张尕怂说,希望把伏羲文化和歌谣结合,能写一首歌,50年后有人听,100年以后有人听,500年以后还有人听、1万年以后还有人听。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负责人、甘肃文博信息产业发展总经理崔又心。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负责人、甘肃文博信息产业发展总经理崔又心。

崔又心:国学视角赋能文创 突出趣味引领时尚

文创新锐崔又心也是甘肃人,身为90后的她感觉伏羲文化离自己的生活或近或远。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大家从不同渠道、不同平台接收到花样繁多的文化信息,有一些学者用很接地气、很有趣的方式让年轻人了解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博工作者、文化创意传播者,崔又心在工作中会接触多种文化元素,她喜欢通过相关图腾来设计和衍生文创作品。

崔又心表示,能参加此次国学大典幸运而又充实,收获颇丰。“听到各位老师分享伏羲文化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比如国学、伏羲文化。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就生活在伏羲文化里,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哲学、医学等等,这给年轻人打开了一个视角,我们要用更加哲学的方式来看待身边的事物。” 崔又心说,很想通过文化创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大家都来关注伏羲文化,关注甘肃,关注国学。小到做一两件文创产品,大到做文化赋能,让大家以更时尚、更年轻、更超前的方式去解读阴阳、八卦等传统文化。“我们还要持续发力,就像做的绿马一样,研发更多受大家喜欢的产品,策划更多文化活动,让年轻人真正了解文化创意,了解中国文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