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新加坡国际基金会(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SIF)启动了一项意义深远的中国媒体探访计划,邀请部分中国媒体深入狮城,通过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探寻新加坡华族文化及多元文化的传承脉络,以及其在国家发展、社会融合与经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在2025年新加坡独立60周年之际,此次活动也以SIF为纽带向外界展示了新加坡文化经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与显著成效。
(中国媒体团于SIF办公室)
作为成立于1991年的非营利组织,SIF始终以“为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为愿景,通过支持气候适应力、文化、教育、数字普惠、医疗、司法、青年发展等领域的跨国合作项目,促进新加坡与国际伙伴的互信与共赢。
新加坡华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明演进史。作为南洋华人社会的典型代表,新加坡华族既完整保留了春节、中秋等传统节庆的仪式感,又赋予其符合现代都市生活的创新表达——牛车水张灯结彩的年味与金沙灯光秀的科技美学相映成趣。这种既扎根传统又拥抱变革的文化韧性,使新加坡华族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先锋,更塑造了独具特色的"南洋华族"文化认同。
在文化遗产社会企业“Bridging Generations”组织的旗舰导览“她的历史故事之红头巾”中,媒体团得以穿越时空,跟随三水妇女后代的讲述,重走了20世纪初中国广东三水女性移民的奋斗足迹。这些头戴红布、肩挑砖石的女性,曾是新加坡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她们参与修建的“亚洲大厦”和“高等法院”等重要建筑工程,为新加坡从殖民港口转型为现代都市奠定了基础。
(“她的历史故事之红头巾”)
“红头巾”不仅是吃苦耐劳的象征,更折射出早期华族移民对新加坡经济的奠基性贡献。这种跨族群协作的奉献精神,至今仍是新加坡企业文化的内核之一,也是中新两国共通的“拼搏基因”。
从历史走向现代,媒体团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SCCC)的“新加坡华人·探索本土华族文化”展览中,见证了华族文化本土化演进的鲜活轨迹。从饮食、语言、习俗到当代艺术创作,展览揭示了新加坡华族文化“既扎根传统,又拥抱多元”的独特路径。如今,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与艺术文化团体及社区伙伴携手,推广和发扬新加坡当地华人文化。
(“新加坡华人·探索本土华族文化”展览)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文化创新并不仅仅停留在展示层面,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数据显示,新加坡文化产业年产值已突破百亿新元,其中华族文化相关的节庆经济和文化旅游贡献尤为突出。这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商业机遇的创新模式,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在牛车水战前传统店屋的一所实践烹饪学校“美食游乐园”里,媒体团亲身体验了线下文化烹饪课。这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通过培训居家妇女和年长者成为烹饪导师,不仅帮助弱势群体再就业,更将饮食文化遗产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而这种“文化+公益+商业”的模式,成为新加坡社会创新的输出案例。
(“美食游乐园”)
华族文化探访的收官之站选在了娘惹文化地标——娘惹博物馆。馆内珍藏的珠绣礼服、金漆屏风,是南洋“文化融合”的独特产物。娘惹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向世界证明:文化差异不仅不会造成隔阂,反而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美。在差异中寻找共鸣、在交流中实现互鉴的文化智慧,正是构建多元、包容、和谐的世界文化新图景的关键所在。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这场跨越国界的媒体探访计划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创新发展理念的深度交流。从红头巾精神映照的基建协作,再到社会企业创新的可复制经验,新加坡向世界展示了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结合,也为全球发展贡献了别具一格的新加坡智慧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