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小瓜子 大产业

寒冬腊月,天还没有完全亮,山丹县精海农副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设备操作员朱多禄便忙碌起来,加油开炉,预热升温,让生产加工瓜子的“大炒锅”运转起来。所谓“大炒锅”其实是一个大型双螺旋旋转瓜子加工设备,开炉预热一个多小时后,随着该设备动力机上的显示的进量、温度、转速数据的变化,开始投料生产,看着数据越升越高,朱多禄开始往投料槽倒更多的瓜子。

“快过年了,市场需求量大,我们得从早上8点多炒到下午6点。设备预热就得一个半小时,得早些开炉。瓜子大小、皮薄皮厚、干湿程度不同,所需温度也不同。像这个瓜子,干些,温度达到208度就可以大量投料进行生产,超过这个温度有可能就焦了。而像这个颗粒较大的瓜子,温度达到218度才能投料,要不然火候不到,炒不出香味。”经验丰富的朱多禄已对设备操作了如指掌,“这个温度,就是火候,掌握不好火候,炒出来的瓜子就是废品。”

随着大型双螺旋旋转瓜子加工设备的运转,另一端长长的皮带机冷却筛选系统缓缓送出颗粒饱满、色泽黄亮、香气四溢的熟瓜子,分拣人员、包装人员、称重人员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将一袋袋包装好的“小朱香瓜子”打包成型,随着包装传送带送进库房冷藏,准备随时装车发货。

“这几天,平均每天早上装三至四辆厢式小货车,发往本地销售商。外地供货一般发大型半挂车,平均每周发两车,承载量小的车装12吨左右,承载量大的车装20吨左右,发往兰州、青海等地。”该公司负责人马延麟告诉记者,2022年受疫情影响,生产加工葵花子、南瓜子、黑瓜子等500多吨,近期市场回暖,销售量大增,平均每天加工6吨左右。

位于张掖市山丹县张掖国际物流园区内的山丹县精海农副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2015年,专注于向日葵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化开发,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生产装备和高效率、低能耗、保环境、降成本的先进工艺,具备完善的检测设备和严格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的产品具有专、精、特、新等特点,在坚果炒货领域处于国内领先,高品质产品除了保供本地市场,还远销兰州、青海等地。目前已吸纳26人就业,其中专职研发人10人,研究生占比20%,技术力量雄厚,产品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

“2018、2019、2020年效益最好,最高销售额达到800多万元。”马延麟表示,这几年受疫情影响,线下销售量下滑,但公司开拓了电商销售渠道,通过易支付、淘宝、建行善融商城等电商平台销售,大概每天销售三四百袋,一袋2斤装,售价20.9元。“我们主要以加工生产原味瓜子为主,占总生产量的80%,也有五香、多味、焦糖、山核桃等多种口味,只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各异化需求。”马延麟说。

为不断提高产品的综合研发能力,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和设备资源优势,先后与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河西学院等开展产学研、实习基地、就业基地等合作,保障了公司产品生产和工艺研发。2016年企业通过ISO9001认证,并与河西学院建立产学研基地,2017建立基层专家科研工作站,2017年被认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AAA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2018年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公司研发的瓜子加工设备等多项技术通过甘肃省知识产权鉴定,自成立以来共申请知识产权43项,目前累计拥有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项,外观专利授权3项,授权商标4个。

“我们加工的瓜子原料70%来自本地,30%选自新疆、内蒙古等地。本地原料皮毛好、颗粒大而且饱满,生产成本低。”马延麟介绍,公司不仅在位奇镇有500亩种植基地,还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在清泉、位奇、东乐等乡镇种植向日葵2000多亩,既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又为公司生产提供绿色优质原材料。

小产业成就大梦想。目前,该公司已建成以向日葵为核心的产业实体,通过向日葵生产加工及研发营销,为全社会消费者带来原汁原味的向日葵及深加工产品。“我们规划了二期项目,计划今年建设原料库、生产加工车间、包装车间、包材库、成品库、冷库等,生产加工农业特色产品,在不断扩大线下销售量的同时,探索做大电商产品,力争成为河西地区龙头企业。”马延麟相信,在当前大力支持强工业、抓产业、做实业的浪潮中,他的“小瓜子”一定能做成“大产业”。(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文/陈海 谢利江 图/王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