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摩擦与冲突无法避免。员工因薪资不满与领导僵持,要么领导妥协“破例加薪”,要么员工憋火“消极怠工”; 跨部门协作时目标分歧,要么A部门妥协“牺牲利益”,要么B部门强硬“各干各的”。
我们总下意识陷入“非赢即输”的困局:要么对抗,要么逃避。但美国“思想巨匠”史蒂芬·科维在《第3选择》中指出:“所有棘手冲突的破局点,都藏在“第3选择”里——一种超越“你输我赢”“你赢我输”的全新方案,让双方都能创造出更大价值。”
*以下内容摘编自史蒂芬·科维《第3选择》
一、什么是“第3选择”?—— 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
科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将“第3选择”视为最具突破性的原则。它的核心是:面对冲突时,不执着于“我的方案”或“你的方案”,而是共同创造“我们的方案”。
如果企业管理者选择逃避,就会屈服并满足员工的需求。冲突解决专家把这种做法视为“和解”,但它往往只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这可能是对其他员工的不公平,你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让这个员工对下次加薪谈话有了期待。或者有的管理者会选择对抗。对抗有很多种方式:
贬低:“你跟别人拿一样的钱。”这样的回答就是把员工视为机器:你是一个工作的人,跟其他工作的人没什么两样。
奉承:“你是位很有价值的员工,我们希望可以为你提供更好的待遇。”这种答复可能会稍稍缓和气氛,但这种虚情假意的废话在大多数语境里都被认为是在骂人。
妥协:“我不能给你加薪,但我可以让你每周五提前半小时下班。”这种斗争的结果就是双输。雇主输掉了半小时的员工服务,员工也没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但是具有第3选择思维的上司,既不会逃避,也不会对抗,而是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为员工提供巨大的情感回报,并且给公司创造新的重要价值。例如:
一位团队成员对项目经理说:“我们稍稍改变一下做事方法如何?”普通的项目经理会认为“她这是想教我怎么做事”,而协同型的项目经理则认为“我需要倾听她的意见”。
一位员工对他的团队领导说:“我就是没法跟某某在一起工作。”普通的团队领导认为“又遇到了个性冲突问题”,协同型的团队领导则认为“有人在求救”。
一位从公司总部来的人说:“我是来帮助你的。”普通的心理反应是“他们认为我做不好,让我来教训教训他”,协同型的心理反应则是“太好了,我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东西”。
大多数研究冲突解决的思想家都将冲突视为一种交易。这关乎馅饼如何切分的问题。你要么与对手和解,要么针锋相对。你可以放弃馅饼,也可以为之而斗争,并且掌握如何占据优势的技能技巧。然而,不管你怎么切分,它也还是那一块馅饼。
相反,“第3选择”的逻辑是:不切分“现有馅饼”,而是一起做“更大的馅饼”。大部分的冲突消解是和解性的,而第 3 选择是转折性的。
二、四步协同法:从冲突到共赢的实操指南
科维提出,达成“第3选择”的关键是“协同”,具体可拆解为四步,每一步都藏着化解冲突的密码:
第一步:提出“第3选择”的邀请——打破对抗僵局
冲突中最关键的转折,往往始于一句主动的提问:
“也许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好的方案?你愿意试试‘第3选择’吗?”
这句话的核心是传递“合作信号”:我不是来跟你争输赢的,而是来一起找更好的出路。面对冲突时,一句:“多告诉我一些”——先打破防御心态,就能打开沟通缺口。
第二步:界定“双方都认可的成功标准”——明确共同目标
光有意愿不够,还要清晰“什么是共赢”。这一步需要双方一起回答4个问题:
- 我们真正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比如员工想要“收入提升”,公司想要“业务增长”)
- 什么样的结果能让每个人都成为赢家?(员工收入与业务贡献挂钩)
- 所有人都参与标准制定了吗?(避免“一方主导,一方被动”)
- 我们愿意放下原有需求,寻找更好的结果吗?(比如员工暂时不纠结“立刻加薪”,公司不执着“控制成本”)
比如员工与领导谈加薪时,共同界定的“成功标准”可以是:“3个月内,员工主导拓展某客户业务,若业绩达标,薪酬提升X%”——既满足员工需求,又为公司创造价值。
第三步:创造“第3选择”——打开创意空间
这一步的核心是“不设限brainstorming”,遵循7个原则:
- 保持“游戏心态”:不纠结“对错”,先让想法自由流动;
- 不急于下结论:哪怕是“荒谬的想法”,也先记下来;
- 用可视化工具:在白板上画流程图、写关键词,让想法落地;
- 激发创意:比如“如果不考虑成本,我们还能做什么?”
- 限时输出:设置30分钟倒计时,保持思维活力;
- 拒绝“二选一”:不讨论“你的方案好还是我的方案好”,而是“能不能把两个方案的优点结合?”
- 多储备想法:10个想法里可能只有1个可行,但必须先有10个。
第四步:达成协同——确认“第3选择”并行动
当某个方案让双方都感到“兴奋”时,大概率就是“第3选择”了。判断标准有两个:
- 它符合第二步界定的“成功标准”;
- 双方都觉得“这比我们最初的方案更好”。
比如前文案例中,领导与员工讨论后,最终确定“员工主导拓展客户业务,薪酬与业绩挂钩”——这个方案既不是员工最初要的“直接加薪”,也不是领导可能的“拒绝”,而是双方都认可的全新路径。
三、支撑“第3选择”的3种核心思维
要做到“协同”,关键是先转变思维模式。科维总结了3种必须具备的思维:
1. “我看到自己”——跳出自我防御
冲突中,我们常因“怕输”而陷入防御(比如领导怕“被员工拿捏”,员工怕“提要求被穿小鞋”)。但“第3选择”要求先审视自己:
- 我为什么会陷入对抗?是怕失去掌控,还是真的关心问题本身?
- 我的价值是否需要通过“赢过对方”来证明?
当你能客观看待自己的动机,就不会被情绪绑架,比如领导意识到“拒绝员工不是怕失控,而是想找到更合理的方式”,才能真正打开沟通心态。
2. “我看到你”——尊重对方的价值
“第3选择”的前提是:不把对方当“对手”,而是“潜在的合作者”。具体做法是:
- 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哪怕不认同),比如员工说“薪资太低”,先别急着反驳,而是问“能具体说说你的感受吗?”;
- 重视对方的经历与视角,比如跨部门协作时,先想“他们部门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
3. “我找到你”——拥抱分歧,而非回避
分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第3选择”的起点。就像科维说的:“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与众不同,让我来听听你的想法”——这句话能瞬间消解对抗情绪。
比如员工说“我没法跟某某合作”,协同型领导不会觉得“又是个性冲突”,而是意识到“这背后可能有工作流程的问题”,进而邀请双方一起讨论“如何调整流程,让合作更顺畅”。
四、警惕!“GET陷阱”正在毁掉你的协同
为什么很多人知道“第3选择”,却做不到?从某种程度上讲,工作场合中毫无价值的争论大多源自傲慢。科维指出,傲慢的根源是“GET本能”——人类共有的、阻碍合作的三大执念:
- G(Gain,收获):执着于“个人利益”,比如“我必须拿到更高薪资,否则就是输”;
- E(Emotion,情绪):被“不安全感”绑架,比如领导怕“妥协后失去权威”;
- T(Territory,势力范围):死守“自己的地盘”,比如部门间怕“合作后功劳被抢”。
破解“GET陷阱”的关键是:相信“协同的收获>独自的所得”。如果你有谦逊而协同心态,你就会去寻求人际关系的改变。你明白自己的价值,你也深刻了解他人的价值。找一个较为私密的地方,和同事坐在一起,告诉ta,“你看问题与众不同,我需要听听你的想法”,并且说到做到。
也许你会听到一些荒谬的事情。也许当别人向你发泄时,你会涨红脸。但是让它尽情地来吧,不要让自己屈服于自我防御,你的机会就会到来。你是去理解的,而不是去对抗的。
你很可能会发现问题本身并不难解决。无论触发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它都可能只是一个潜藏着 GET 内核的表象,员工的身份、安全感或者势力范围正处于危险境地。
站在他人角度来理解他人的想法的确不容易,但这也许是对你协同能力的最大考验。你会开阔视野,更加清晰地获得前所未有的新视角。毕竟,职场冲突的本质,从来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我们能不能一起走得更远”。
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
史蒂芬·柯维人生收官之作
生命不是一场网球赛,只有一方能赢球;
只有当双方都赢,才能够共同创造一种新局面
即便在我们充满冲突的时代,偶尔也能瞥见更美好的事物。
柯维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超越最深刻的分歧,追寻更美好的事物。
——德斯蒙德·图图,南非首位黑人大主教,
反种族隔离人士,1984 年诺贝尔和平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