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大型化渐成趋势,超大、超高风机吊装施工面临更加严苛的挑战,吊装设备的选择决定了吊装效率、工程质量以及施工成本。全地面起重机凭借“起重性能强悍、行驶转场灵活、作业便捷高效”三大核心优势,已经成为风电吊装的核心装备,在各大风电施工项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月15日,由中联重科研制的3台全球最大吨位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ZAT40000H在工程机械之都长沙批量交付!ZAT40000H是继2000吨级、2400吨级2次创造纪录后,中联重科第3次刷新由自己保持的全地面起重机世界纪录的产品,创造了多项行业之最,整体技术及产品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全地面起重机之王”。
中联重科ZAT40000H全地面起重机自上市以来,在多项大型风电项目中成功应用,其突破应用的一系列全地面起重机核心技术为行业全地面起重机向超大型化发展树立新标杆,为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建设持续提供核心装备保障。
多个“全球第一”的诞生
全地面起重机堪称是起重机行业皇冠上的明珠、金字塔塔尖。作为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发源地与行业引领者,中联重科对于全地面起重机的初心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198 9年,我国第一台引进德国先进技术的全地面起重机在中联重科前身长沙建筑机械研究院研制成功。通过与国际前沿的技术合作,中联重科对于全地面起重机的工程优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坚定了在这个领域厚植深耕的决心。
时间进入21世纪,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与科研创新,中联重科推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全地面起重机QAY180。随后,中联重科又在吊臂伸缩控制、电液伺服控制多桥转向、高强钢压型及焊接等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亲手洞开了“中国全地面起重机自主创新”的大门,并不断引领前行。
而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潮起,起重机行业掀起发展热潮,中联重科全地面起重机在这样的土壤中不断成长,逐渐成为全球行业产品与技术的标杆。
2012年,QAY2000在中联重科研制成功,成为当时全球起重能力、起重高度、重载行驶能力最强的全地面起重机,开创轮式起重机服务风电建设的新局面,被客户誉为“风之子”。
2020年,中联重科创新研制出ZAT18000H全地面起重机,是当时全球最大吨位的量产全地面起重机产品,攻克了基于9桥底盘极限承载的整机轻量化和底盘驱动能力技术、大载荷大高度操纵微动性和操纵安全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为我国大型风电吊装特别是山地风电建设提供了引领性的全地面起重机吊装解决方案;
2022年,ZAT24000H全地面起重机在中联重科研制成功,再次刷新当时的全球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纪录,持续引领行业全地面起重机发展。
引领创新需要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中联重科对于全地面起重机的热忱始终如一,走出一条稳扎稳打的务实创新之路。
2024年,有着“全球第一吊”实力的全球最大吨位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在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成功下线。这款产品创新了整机高集成设计、长柔大惯量臂架平稳安全作业控制等多项先进技术,装备了中联重科自制的行业承载能力最强的超重载车桥,具备技术含量最高、起重性能最强、风电吊装工况覆盖最多、转场施工最便捷等多项“行业之最”, 引领全球全地面起重机进入4000吨级的新时代。
中联重科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作为一家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企业发展的企业,中联重科的技术创新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在中联重科引领行业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发展的背后,有更核心、更深层的要素,催生出蓬勃的发展不竭动力。
首先是坚持自主创新的理念。秉承“技术是根,产品是本”的研发理念,中联重科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在起重机的关键技术领域均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为厚积薄发的技术突破提供了可持续的基础。
其次是高强度的科研投入与先进的研发组织和研发模式。中联重科年均科研投入占到营业收入的8%以上,通过中央研究院——事业部研发中心——产品发展平台多层级研发,有效打通基础研究、产品和技术开发、产品市场应用的创新生态,实现技术研究精准对应市场需求,研究成果快速转化。
此外,高端创新平台功不可没。中联重科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械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拥有起重机械关键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流动式起重机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两大国家级科研平台。技术创新在高端创新平台上打通行业藩篱,供应链集群形成生态闭环,创新平台上诞生的技术真正走出实验室,在市场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成绩从来不是偶然的,优秀的产品实力只是最终的表现,更为准确地说,它是水到渠成的勋章。从更为宏大的角度观察中联重科,从2014年开始全面深入的做数字化转型,中联重科从研发、供应链、制造、销售、服务以及到管理等环节,推动了端对端的全面转型,实现了研发的快速迭代,产品的制造智能化、敏捷供应链、精准市场决策,成为新一代先进制造未来企业,这也是中联重科在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赛道保持领先的核心密码。
“全地面起重机之王”是怎样炼成的
从平原到山地,从低风速区到高海拔地区,风电技术的竞争赛道上,对 “大” 的追求从未停歇。叶片长度不断刷新纪录,轮毂高度持续攀升,单机容量向着兆瓦级巅峰迈进,这场以 “大” 为核心的技术较量,需要吊装设备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强的产品竞争力。
中联重科始终为风电吊装提供全地面起重机的解决方案。对于中联重科来说,采用传统技术等比例放大,不是全地面起重机,也无法极致满足市场需求,只有从理论、到方法到技术,从零部件到系统到整机的全面创新,才能在整机尺寸,重量的极限约束下,实现全地面起重机的跨越式发展。
为此,中联重科先后突破了“重载集约型全地面起重机整机高集成设计技术”“重载长柔臂架设计制造及其智能控制技术”“超重载全地面底盘关键技术”等制约全地面起重机继续大型化的关键技术瓶颈,孕育出2000吨、2400吨、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产品的成功研制应用,促进了以全地面起重机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在风电吊装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对于超大型全地面起重机而言,不仅是科技研发,智能制造的实力同样关系重大。中联智慧产业城起重机械园区是全球首个覆盖轮式起重机所有部套全工艺流程的智能“灯塔工厂”,平均每18分钟就可以下线一台轮式起重机。
以大型全地面起重机关键的臂架制造精度举例,臂架是由1000MPa级的高强钢材制造而成,钢材厚度大于20毫米,椭圆形截面尺寸超2米*2米,长度超17米,为此需要将钢板通过多道冷弯压型变成设计所需的椭圆形。中联重科攻克了基于压型数据模型和压型实时监测调整的智能压型技术,尺寸误差不超过2毫米。压型完成后的工件需要焊接,攻克了“大径厚比超长臂节的多能场自适应焊接技术”突破了基于变形预测,制造数据,在线监测的“激光-电弧-电磁感应多热源变形调控技术”,保障了焊接质量和尺寸精度,长度超17米的超高强钢椭圆形吊臂筒体尺寸误差小于2毫米。
在产品应用和服务保障方面,中联重科还推出行业首个商业智慧吊装解决方案,不仅将数字化向前端延伸,可以精准制定、评估和输出设备吊装方案,并且机器自身可以识别读懂吊装方案,实现智能操控、动态感知以及危险因素动态避障等功能。除此之外,在设备用户的管理端,实现设备、人员、业务管理一体化数字化运营平台,加持以先进的AI智能技术,极大提高了业务效率和吊装安全,还能够在设备健康、寿命预测等方面提供更为全面的合理建议,为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高效安全应用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
面对风电大型化的时代浪潮,中联重科以“技术是根,产品是本”的执着,以“舍我其谁”的担当,不断突破理论边界、攻克技术壁垒、重塑制造标准,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中联重科能”。未来,中联重科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擎起大国重器的脊梁,持续定义全球全地面起重机发展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