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第二十届)在京召开
2025年6月14日,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第二十届)在北京奇安信集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美国贸易战和中国的战略对策”。本次论坛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联合主办。
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常务副市长、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顾问、全球上市公司30人智库联席人屠光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董事会主席金立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顾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执行理事、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乔依德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论坛开幕环节由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区域国别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王玉荣主持。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球上市公司30人智库副理事长齐向东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在面对中美贸易冲突过程中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奇安信自2014年起致力网络安全保障,覆盖全国31省市,多次护航重大活动。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和技术封锁,金融安全成为关键。奇安信将推动内生安全体系建设,强化金融网络与数据安全,助力行业安全突围。展望“十五五”,加快推动安全体系落地起效,是金融领域实现安全突围的必经之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长江学者、教授吴卫星指出在特朗普针对全球挥舞关税大棒的时候,也为全球经济秩序蒙上阴影,我们在齐聚北京聚焦美国贸易战与中国战略对策这一议题,不仅是思想的碰撞,更是责任担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作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等2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投资学等14个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拥有博士、硕士、多个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多个学位授权点。金融学科拥有金融学、国际金融(英文班)、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和金融科技六个本科专业,具备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金融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包括两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多名国家级人才。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金融学科跻身全球百强。
在主旨演讲环节,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常务副市长、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顾问、全球上市公司30人智库联席人屠光绍深入剖析了当前美国所面临的“三重分化”问题及其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和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屠光绍表示,美国当前正经历国家利益与全球化利益分化、国内不同利益群体分化以及特朗普政府与传统建制派政策分化三大矛盾。二战后,美国作为全球化体系的主导者,国家利益曾与全球化进程高度绑定,推动了美国的繁荣和国际影响力。然而,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这种高度绑定关系逐渐瓦解,美国国家利益与全球化利益出现分化背离;在国内,美国大型跨国企业积极利用全球化红利实现利润增长,但传统制造业因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导致产业转移而遭受冲击,形成显著的阶层、群体和区域分化。此种分化为特朗普的崛起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其政策与传统建制派形成分歧。针对这种内外矛盾,特朗普推行意在促使制造业回流的减税降支出的财政政策、高关税的贸易保护政策以及放松监管的金融政策等政策组合,意在修复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及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屠光绍指出,这些政策不仅影响美国自身,也将引发全球贸易摩擦、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并引发供应链产业链重构,也使全球化模式出现极大转变,推动全球经济向群体化、区域化、阵营化发展。屠光绍强调,中美关系未来呈现长期性、复杂性与波动性三大特征。双方博弈是战略性的长期过程,利益错综复杂,既存在合作需要又充满斗争。面对这一局面,中国既保持战略定力,又科学应对挑战,在中美关系中掌握主动权。他最后对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期待各位专家嘉宾为中美关系和全球经济问题带来更多深入思考和建设性方案。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董事会主席金立群在主旨演讲中,深入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指出特朗普现象暴露了了美国社会深层次矛盾和极端政治正确的弊端。欧洲国家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社会矛盾加剧。这也能说明了欧洲极右势力抬头的社会基础。近三、四十年来,有关国家竞争力的增强,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别相对力量的调整,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极度不安。当前,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强烈的震荡。但是, 关税战不能解决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而只会对全球经济一体化造成巨大的冲击,促使世界经济趋向于区域化。世贸组织的功能不断弱化,其执行力受到严重的挑战。发达国家面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崛起日益担忧,极力遏制中国的发展。但是,中国的发展势头是阻挡不住的。目前的地缘政治形势,对于中国而言,机遇大于挑战。中国在解决和美国贸易摩擦的同时,需要努力增进与欧洲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欧洲对中国确有疑虑,但不乏和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需要增信释疑。在与欧洲的贸易中, 还是要考虑给他们留一些本国市场的空间,如全面占领某些产品的市场,必然会引起强烈的反弹。中国在 “一带一路” 等对外投资中, 根据“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可以考虑尽量邀请发达国家有竞争力的、的信誉良好的企业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样有利于我们扩大合作面,减少阻力,增进欧洲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度。在发达国家减少对低收入国家优惠资金的情况下,中国需要保持对外援助的力度,提高精准度,增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顾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在主旨演讲环节指出中美贸易战已演变为三个阶段的复杂博弈。特朗普1.0阶段以贸易打压为主,通过提升关税至19%覆盖70%美国进口产品,中国凭借企业成本削减、政府税惠及人民币调节等策略,成功维5000亿美元对美出口规模,同时通过贸易多元化实现对亚洲、欧洲、东盟等市场的5000亿美元级贸易突破,企业出海更推动GMP大于GDP,以贸易手段基本化解冲击。2.0阶段升级为贸易与科技双重遏制,美国以 “小院高墙” 政策限制芯片等技术,关税飙升至50%并推动“脱钩”,4月中国对美出口应声下跌20%。对此,中国以12.6% 的实际财政赤字率强化宏观支撑,通过宽松货币政策稳定市场,同时加速内需转型——居民消费占GDP39% 的提升空间成为重点,服务消费与科技制造业成为增长引擎,人工智能领域以生成式路径差异化竞争,在智能电动车、机器人等领域构建优势。当前初现的3.0金融战中,美国试图以稳定币重构货币体系,借区块链技术实现“美元资产锚定+链上清结算”的新架构,1200亿美元规模的稳定币已对跨境支付成本形成显著优化(从7%降至1%)。这一趋势可能颠覆布雷顿森林体系,但也伴随监管缺位、货币武器化等风险,中国需在去中心化货币与传统金融体系的博弈中,警惕并行货币体系对全球经济秩序的深层冲击。整个博弈已超越贸易范畴,考验中国在改革开放、科技自立与全球治理中的综合应对能力。
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强调商业银行在应对贸易战带来的不确定性时,应坚持坚定性、确定性和长期性三大原则。首先,支持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必须承担的重要政治任务,尤其要坚定支持科技创新和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在当前利差下降和企业经营波动的环境下,银行应积极弥补创业投资领域的不足,推动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此外,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平台,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商业银行应帮助企业明确发展战略,聚焦细分市场,推动产业链与生态圈的建设,增强整体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必须加大支持力度,确保专精特新和科技创新企业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同时,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平台化和联盟化的发展方式,借助专业服务平台提升竞争力和创新水平,实现协同发展。长期来看,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需着力提升内需消费水平,妥善平衡情绪价值消费与实体价值消费的关系。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通过第三方市场拓展国际空间,并完善跨境贸易和金融支持机制,帮助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汇率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波动,应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贸易支持平台和咨询机制,保障贸易和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总体而言,商业银行应以坚定的态度、清晰的战略和长远的视角,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和数字化转型,从而在贸易战的不确定性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届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包含三个专题讨论环节,分别是“贸易战的演进前景?”、“贸易战对国内外经济金融的影响”、“中国的应对之策?”
专题讨论一部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丝路金融公司董事长、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香港紫荆党主席李山、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执行理事、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乔依德、南开大学副校长、中国APEC研究院院长、教授盛斌、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桑百川围绕“贸易战的演进前景?”作主旨演讲,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周开国主持。
在本专题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中美贸易战的演变、美元地位变化及人民币国际化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专家指出,自2018年以来,尽管中美关税有所回落,但贸易摩擦依然严峻,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加征高关税,试图通过贸易战实现削减贸易逆差、推动制造业回流、化解债务及遏制中国技术进步等目标,但这些目标在微观层面效果有限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同时,美元信用因贸易战受到削弱,人民币国际化面临贬值压力与资金流出风险,但境外持债规模持续增加。专家建议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试点人民币稳定币,推动离岸金融发展,实现机遇与风险的平衡。针对香港,专家强调需完善市场机制,强化金融机构功能,积极发展离岸人民币和稳定币业务,打造支持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双方应通过宏观经济结构改革和构建多元化国际经济联盟,夯实国内根基,实现长期共赢。
专题讨论二部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明、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执行院长、对外经贸大学原副校长林桂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英国萨里大学协理副校长、牛津大学技术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熊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陈文玲、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纪委书记、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秦月星围绕“贸易战对国内外经济金融的影响”作主旨演讲,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执行理事、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乔依德主持。
本次讨论环节,与会嘉宾聚焦美元体系的结构性挑战,分析特里芬难题、美联储政策外溢及美元“武器化”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指出特朗普2.0政策可能加剧债务与贸易摩擦,冲击美元信誉。专家强调,稳定币的发展虽巩固美元地位,但也对国际金融秩序形成新挑战。中国应加快宏观调控,推动“双循环”战略,扩大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债供给,发展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发挥香港和浦东临港等试点作用,提升全球金融影响力。嘉宾们还分析特朗普政府重塑全球贸易体系的意图,指出关税难以解决逆差根本问题。面对制造业下行,中国应发展服务贸易和数字交付,建议设立中美关系秘书处,加强沟通。贸易战背后是中美在宏观逻辑上的分歧,中国应缓解内需压力,拓展“一带一路”市场。专家呼吁理性看待中美竞争,强调科技战与金融战已成关键,并建议联合铸币权国家推进美元替代机制,建设财富管理中心,提升战略主动性。
专题讨论三部分外交学院院长、教授王帆、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倪锋、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冯仲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全球前沿科学与艺术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家静、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院长陈柏珲围绕“中国的应对之策?”作主旨演讲,国防大学徐辉教授主持。
在本专题讨论环节,与会专家指出,美国的全球战略收缩并非始于特朗普时期,而是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已现端倪,并将在未来十年内持续推进。这一战略调整不代表美国的衰落,而是其通过联盟重构、非军事干预与高技术控制手段来降低成本、维持霸权的新路径。特朗普2.0时期,美国内部的科技资本力量迅速崛起,以硅谷科技巨头为代表的技术右翼推动“技术加速主义”和“技术自由主义”思潮,强调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将重构社会秩序,但同时认为现行民主制度妨碍技术进步,其对全球治理结构带来深远挑战。在地缘政治方面,特朗普2.0导致欧美关系跌至冷战以来的低点,欧洲在中美之间日益谨慎,尽管中欧在贸易、声明协调等方面面临分歧,但仍是制衡美国单边主义的重要支点。中欧深化合作、稳住多边机制,对缓解外部不确定性具有关键意义。在应对中美贸易战方面,专家呼吁中国坚持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与技术链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同时拓展多元化国际合作空间,依托RCEP和“一带一路”加快新兴市场布局,降低对美依赖;推动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内需释放,稳定企业预期;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与改革开放联动,改善营商环境,高水平制度开放,吸引外资,全面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把握2025至2030年的关键战略窗口期。
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秘书长、北京语言大学区域国别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王玉荣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陈胤默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