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晨光穿透五粮液生态园区,酿酒人的故事正在车间窖池悄然展开。他们用掌纹丈量糟醅的呼吸,以感官破译微生物的密语,连接着中国白酒的过去与未来。
师德刚:从“末位淘汰”到“五粮名匠”
1996年,20岁的师德刚踏进五粮液507车间时,曾天真地以为“酿酒似乎没这么难”。有悟性的他很快升任副组长、组长。带团队的第三年,他带领的班组在年度考核中因“差一坛”优质酒未能达标,被末位淘汰。回忆往事,他眼神里仍透着当年的倔强,“那对我打击很大”。
2003年,在老师傅帮助与鼓励下,师德刚再次任组长。本着“竭力保住班组兄弟们饭碗”的初心,勤奋地专研酿酒技术:湿糟下如何配料?如何精准把握粮水比例?如何根据季节温度调整水份湿度?投粮冷加热减具体应该怎么加?糟醅投放的“疏松不燥”具体怎么做?随着难题被一一化解,成绩随之而来,从2008年开始,他所在的班组,连续八年都名列优质酒产量前列。
“酿酒就是把简单东西弄复杂,而又从复杂再还原到简单。就像读书,要先把书读厚,再读薄,这才是真正的掌握了要领。”这是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特级技师、宜宾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师德刚口中的酿酒哲学。
“上甑蒸馏,量质摘酒、看糟配料……很多工序无法言说,只能通过不断连续去感悟、摸索。”师德刚用手指捻起一撮泛着热气的糟醅,“你看这湿度,‘疏松不燥’,水分得恰到好处,多了寡淡,少了焦糊。”作为507车间大班长,他管理着20个班组,坚持“三定三查”:定人到班组、定时记录数据、定点解决难题,让每个窖池都有专属“监护人”。他自己也每天在管理的20个跨的生产现场巡视检查、答疑解惑,每天15000步以上,从未间断。
2018年四川省技能大赛上,师德刚从17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如今,他的“五粮名匠”工作室已培养100余名技术骨干。其中,1人获得宜宾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得全国装甑摘酒竞赛二等奖。“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即使只有1%的可能,都要用100%的努力去争取。”这是师德刚30年酿酒生涯的感悟,也是留给徒弟们的经验。
袁世华:严格“落实”每道工序就是匠心
凌晨四点,五粮液523车间的蒸汽尚未升腾,袁世华已开始每日的“窖池巡诊”。30多年来,他的10余本笔记里,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千年酿造技艺的传承和匠心。
1997年,23岁的袁世华第一次酿出优质酒五粮液时,激动得几乎落泪。因为不是所有酿出的原酒都叫五粮液,只有其中最好的才是。“感觉就像捡到宝贝。”然而,初任组长的他很快尝到挫折的苦涩——由于摊粮温度和粮水比把控不严,糟醅香气不足,优质酒率始终在及格线徘徊。
转折发生在2005年。曾在“捷径”上走过弯路的袁世华意识到“落实”的重要性。酿酒有时候并不复杂,就是要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要求落实每一个工序,并且长期坚持下去。”而他这一坚持就是30年,并致力于把五粮液传统酿酒工艺的每个环节做到极致。
“起糟、拌粮、摘酒……每道工序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整个过程。”他随手翻开笔记本,泛黄的纸上记录着不同季节的粮糠比、粮水比参数。2020年,袁世华成为五粮液工匠苗圃技术带头人,他对五粮液传统酿酒工艺的所学所悟,传给踏实肯干的徒弟们,把更多的“工匠种子”播撒下去。
“择一事,终一生”,是师德刚、袁世华这样的五粮液酿酒工匠的真实写照,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传承的是五粮液对卓越品质的极致追求。在五粮液,以匠心守初心的故事,在制曲、酿酒、勾调等不同岗位上,不胜枚举。他们惟精惟一,追求极致,酿造每一瓶好酒。
因为他们相信,那些在蒸汽中升腾的匠心,那些在酒糟里沉淀的智慧,是中国白酒生生不息的根脉。这个五一,当我们举杯时,不妨敬一杯给这些守着窖池的匠人——他们的掌纹里,连接着中国白酒的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