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GLP-1类药物凭借超500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彻底改写了减肥药市场格局。然而,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资本和药企的视线开始转向新的代谢靶点——Amylin。
进入2025年,短短数月间,全球多家跨国药企纷纷加码这一靶点:艾伯维以22.25亿美元引进Gubra的长效Amylin类似物,罗氏则以53亿美元重仓Zealand Pharma,诺和诺德与礼来也同步披露了多款临床管线数据。可以看到,Amylin正迅速成为继GLP-1之后最受关注的潜力靶点。
在国际市场,诺和诺德凭借完整的研发矩阵继续引领Amylin探索,其CagriSema和Amycretin数据均显示出超越单靶点药物的减重潜力。礼来则通过Eloralintide切入,主打改善胃肠道耐受性,并与替尔泊肽形成多靶点联用策略。阿斯利康延续在Amylin领域的积累,布局联合和长效化;罗氏、艾伯维则通过数十亿美元的合作交易,进一步推高赛道热度。
与GLP-1相比,Amylin的临床价值在于更好的肌肉保留率与耐受性,且减重机制差异化明显,因此被视为巨头们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靶点。
相比海外的快速推进,国内在Amylin上的布局仍属早期。由于Amylin分子存在制剂稳定性和纤维化倾向等研发难题,加之技术门槛较高,本土药企的参与者有限。
在少数进入者中,博瑞医药的进展相对领先。其Amylin类似物BGM1812通过AI/ML设计优化,临床前数据显示在胰淀素受体和降钙素受体上的激动活性优于海外对照分子,并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更突出的减重和脂肪/瘦体重比例改善效果。在联合用药方面,BGM1812与博瑞另一款GLP-1/GIP双靶点药物组合时,减重深度和持久性优于国际头部产品组合,这为多靶点协同提供了进一步验证。
从行业观察角度看,Amylin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GLP-1“红海”竞争下的必然结果。未来三大趋势值得关注:一是口服化与长效递送的突破,二是多靶点协同的加速,三是适应症的拓展。
对于中国药企而言,Amylin代表了难得的“跟跑即并跑”机会。尽管整体投入有限,但已有企业开始形成差异化优势。如果临床数据继续验证,像博瑞医药这样的公司有望成为国内率先在Amylin赛道突围的代表。
免责声明: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凤凰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