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红色预警!受控聚变技术能否为地球装上“大空调”?专家解答

(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

作者|王迪

气候危机已从遥远的预警演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全球变暖正以超乎预期的速度推进,极端高温天气从偶发变为常态——40°C只是起点,而非终点。

“聚变科研工作者使命的紧迫性愈发凸显:开发零碳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已不仅是一项科研追求,更是在守护这颗星球的未来。”在凤凰网财经与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的对话中,他对全球极端气候问题一语中的。在他看来,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已成共识,但现有能源的解决方案存在根本性局限:只能维持现状,无法降低大气中现有二氧化碳的浓度。

刘敏胜指出关键矛盾:“人类文明还要发展,AI等科技的发展应用对能源供应需存在更高的增长需求。现有的可再生能源规模有限,要真正实现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必须找到大一个数量级的无碳能源,这就是聚变科研的价值所在。”

当被问及核聚变如何帮助减碳时,刘敏胜给出了一个颠覆常规的思考角度:“聚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他举例描绘了这样一个未来的场景,当未来聚变商业化发电落地,能将电价降至几分钱/度的时候,所有水资源都可以用电能的形式循环造出来,海水淡化将不再昂贵,甚至种植业也可以用聚变电驱动人工光合作用,在室内大规模种植固碳作物,从而彻底摆脱“看天吃饭”的困境,诸如此类,人类整体的产业逻辑都将重构。

刘敏胜强调,“只有聚变能提供足够廉价、清洁的能源,才能支撑这样的变革。”

在这场对话的最后,刘敏胜留下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气候问题不是简单的减排游戏,而是需要一场能源革命。当聚变从科研变成可商业化的现实,能把能源成本降低一个指数级时,很多现在无解的环保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以下为凤凰网财经与刘敏胜的对话节选:

凤凰网财经:近期,全球极端高温频发,您觉得聚变能源在提供气候解决方案方面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您觉得如何让公众更直观地理解聚变与当前极端天气的关联性?

刘敏胜:现在对于极端气候的问题也比较有共识,大家认为都是温室气体造成的,不光是二氧化碳,还有甲烷等。

我国有“双碳”目标,但不管是碳达峰还是碳中和,都没办法把现有的二氧化碳真正大幅降低。同时,人类还得往前发展,文明还得延续,还需要消耗能源。太阳能、风能这些能源是有限的,如果真的要解决二氧化碳的问题、提高能效,就现有的系统上做优化,首先碳达峰可以实现,碳中和,严格来讲,牺牲一部分发展,我们也可以做到,但是即使都做到也不能够让现有的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最多让它维持不变。要真正降碳需要提两个要求:一是将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第二,还能保证全人类的文明往前快速地发展。要在降碳的同时保证发展,只能靠聚变。因为要求这种能源是无碳的,还要比现在的供应大一个数量级,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才能够把现有燃煤量降下来,才能够逐步利用现有的森林体系,把现有的二氧化碳吸附下,才能真正降碳。

凤凰网财经:也就是聚变能吸附二氧化碳?

刘敏胜:聚变当然不能直接吸附二氧化碳,但是它会产生特殊的效应。举个例子,假定有一天我们的电费不再是工业用电几块钱,商业用电更贵,而是都变成工业用电只需几分钱一度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系统都不一样了。第一,没有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为什么?因为所有的水资源都可以用电能的形式去循环,进行海水淡化。农业的形式会改变,咱们经常说“看天吃饭”,气候对农业稳产是关键的影响,当拥有大量聚变产生的电能时,可以点亮LED光直接用来大规模种粮食。降碳的同时还能促进粮食生产,所以说聚变的实现能够让人类的能源供给提高一个数量级,能够让人类的粮食供给提高一个数量级,能够让二氧化碳逐步降下来。

凤凰网财经:新奥能源研究院紧凑型核聚变主要瞄准的应用场景是什么?或者说商业化应用主攻的方向是什么?

刘敏胜: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技术研发紧凑的设施和提高能量转换率,实现低成本的发电,从而在竞争中超越风能和光伏发电,真正成为未来能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