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老牌独角兽达闼机器人因资金链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面对濒临破产等外界质疑,达闼创始人黄晓庆首次公开回应,与港股上市公司国华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港仔机器人”,试图以“技术+资本”模式进行自我修复。
技术龙头达闼牵手资本平台
日前,达闼与国华集团联合宣布成立合资公司“港仔机器人”,国华持股 51%并负责资本运作,达闼则以技术及业务资源持股 49%。这被达闼创始人黄晓庆称为“科技与资本的最佳组合”。据报道,国华集团业务覆盖航空物流、金融及地产等领域,此前并无机器人行业经验。而达闼则凭借云端大脑、人形机器人等核心技术,曾以近 200 亿元估值跻身行业头部。截至目前,达闼专利申请量超2000 项,这些专利技术将全面赋能港仔机器人业务开展。
“合资公司将借助上市公司平台融资,达闼则专注技术与业务落地。”黄晓庆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在具体合作路径上,聚焦研发、商业模式创新与终端制造三大战略方向。合资公司总部落地香港科技园并将成立研究院,汇聚本地科技人才及高校资源打造国际研发中心;同时依托云端智能大脑技术优势,以"模型即服务(MaaS)"和"机器人即服务(RaaS)"为核心构建新型运营体系,计划从香港辐射至全球市场;制造端将联合国内产业链建立终端生产线,逐步提升规模化产能。黄晓庆透露,目前合资公司已在康养、医疗及商业服务领域实现场景化应用,持续推进业务落地。此前,国华集团已公告更名为“港仔机器人集团”,释放全面转型信号。
从资本宠儿到阶段困难
外界资料显示,成立于 2015 年的达闼,以“云端大脑”理念引领行业。早期引进注资时,包括软银连续三轮注资、富士康战略合作等,成为行业独角兽。但一切在 2019 发生变化。当年达闼赴美上市折戟、2020 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达闼的融资通道越发困难。黄晓庆坦言,从 2024 年起,虽然中国人型机器人赛道涌入资金很多,但“该赛道也涌入大量初创企业,投资人更倾向低估值早期项目,达闼这类后期公司反而遇冷。”此外,实体清单限制使其难以引入美元基金,港股 IPO 计划也暂时搁浅了。
至 2025 年初,达闼被曝裁员 70%、多地办公室收缩,员工欠薪及供应商货款问题,对此,他回应称:“团队已收缩至北京、成都、天津三地,上海总部仍在运营,正全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机器人行业发展任重道远
在媒体沟通会上,黄晓庆直言最大失误在于“未能聚焦盈利”。达闼曾同时布局人形机器人、配送、清洁、智能关节等六大产品线,研发投入高企却难见回报。如今,公司已砍掉非核心业务,并积极与天津洽谈机器人制造基地项目——这一地方政府合作项目若顺利投产,或助其恢复生产能力。
“活下去才能还债,再谈发展。”黄晓庆强调,合资公司成立后,达闼将聚焦技术输出与商业化场景落地,而国华的融资能力或成破局关键。不过,有媒体提出疑虑:一家传统行业上市公司能否驾驭前沿科技?达闼的技术优势能否快速转化为现金流?如何能快递落地形成自我造血,这都是需要黄晓庆解决的难题。
虽然机器人行业在国内发展如火如荼,但是我们不能回避很多事实,从北京亦庄机器人马拉松可见行业发展还是任重道远。而回归到达闼目前的难题,也折射出机器人行业的共性挑战,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即便在资本狂热的 2025 年,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自我造血,仍是独角兽们的生死命题。对于黄晓庆而言,与国华的合作或许是绝处逢生的起点。“给我们一些时间,给行业一些宽容,包括达闼在内的机器人企业会做的更好”黄晓庆坦言。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