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氢科技完成超2亿美元第三轮融资:产业资本加码“液态阳光醇氢电动”技术路线

2025年7月,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旗下醇氢科技宣布完成第三轮融资,金额超2亿美元,由杭州高新金投、湘潭电化产投等产业资本联合投资。据天眼查平台显示,此前,公司已完成1亿美元的Pre-A轮融资,以及1.35亿美元的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不仅标志着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更突显了产业资本和地方政府对"液态阳光醇氢电动"技术路线的高度认可。醇氢科技“以甲醇作为液态新能源为基础,开发醇氢电动汽车及配套技术”的核心优势,成为推动此次融资顺利完成的关键驱动力。

“液态新能源”乘势而上:甲醇锚定能源转型新支点

我国能源结构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能源安全形势严峻。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国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这一进程中,煤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而甲醇则成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路径。作为煤基能源,甲醇不仅是风光电的理想储能载体,亦可高效消纳CO2,具备全生命周期绿色零碳特性。不仅如此,甲醇重整还可以制氢,增程则可以发电,因此又被称作“醇氢能源”。

新能源体系中的传统新能源,如风电、光电,装机规模虽然不断扩大,发电量贡献却并不显著,原因在其天然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受限于既有的储能技术,加上我国电网难以大规模接纳非稳定电源,弃风弃光现象十分严重。与之相对,甲醇制备过程中结合绿电,因此,能够将不稳定的风光电,转化为常温常压下稳定的液体能源,实现绿电的有效消纳。

与此同时,作为液态能源,甲醇在储运、使用的便利性方面优势明显,能够有效破解我国“西能东送”的运输难题。相比需要依赖长距离输电或煤炭运输的传统供能方式,将西部丰富的风、光资源与煤炭储量转化为液态的甲醇,再通过管网输送至东部,不仅可以节省巨额电网投资,运输成本也可控制在每升0.1元以内。

能源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面对资源禀赋与能源结构的矛盾,我国正积极探索能源转型路径。在这一进程中,作为液态新能源,甲醇凭借绿色低碳、便于储运、易于调度的优势,成为提升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的关键载体,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方面,展现出独特而重要的战略价值。

交通减碳主战场,醇氢科技引领新能源突围

由于较高的能源消耗,交通领域特别是商用车领域,成为能源替代和减排的“主战场”。经过二十余年的深耕,吉利已在甲醇能源与醇氢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优势,掌握了从煤制甲醇到风光电耦合制备零碳甲醇的核心工艺。集团打造的全球首个,同时也是我国首套10万吨级低碳甲醇工厂,已经顺利投产,为行业树立了标杆。2023年杭州亚运会,吉利零碳甲醇点燃主火炬,开创国际赛事“零碳主火炬”先河。

依托吉利深厚的技术积累,远程商用车集团旗下醇氢科技打造了覆盖60-420kW马力、适配全系列商用车的醇氢电动动力架构。这一架构将甲醇燃料与甲醇发动机作为能量的储存与转化单元,在电动化基础上,充分发挥甲醇高能量密度、易补能、安全可靠的优势,系统性解决了燃油增程不减碳、纯电续航受限、补能不便、整备质量大、低温衰减和成本高昂等痛点,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兼顾性能与减碳的理想路径。

无论环保性还是经济性,远程醇氢电动技术均展现出突出优势。采用零碳甲醇的醇氢电动车型可实现碳中和,相较传统纯电动车依赖火电所带来的碳排放,具备明显减碳效益。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醇氢电动的典型产品,远程醇氢重卡已达到国七排放标准,相对柴油车实际道路排放,氮氧化物排放下降 82%,一氧化碳排放下降 88%,PM 颗粒物排放下降 98%。经济性上,醇氢电动的高效增程器在大幅度降低排放的同时,还降低了整车成本。目前已经批量装车的醇氢电动系统,每升甲醇可发电2度以上,折合电价控制在1元/千瓦时以内,较燃油车使用成本降低32%-52%。

醇氢科技还积极打造完整的醇氢产业生态,锚定“1.2.3.3”生态战略,以醇氢电动汽车推广为核心,围绕资本与产品市场双轮驱动,甲醇制备、甲醇加注、醇电汽车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能源开发零碳甲醇三步走。

面对交通能源高依赖、高排放的结构性矛盾,醇氢科技正成为行业中引领能源技术革命与能源消费革命的重要力量。以醇氢电动为核心的创新路径,突破了传统新能源的固有局限,不仅打通了零碳甲醇的制备、应用与产业协同,更推动了液态新能源在交通领域的规模化落地。

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醇氢科技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推动新能源技术持续迭代和产业深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源泉。未来,基于零碳甲醇的多元化零碳运力生态体系将加速构建,不仅推动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更将引领能源生产、储运和消费模式的深刻变革。作为创新性能源革命与商业化实践的先锋,醇氢科技正逐步成为我国实现能源自主、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关键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