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闻客户端7月23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庞磊 通讯员 姜雅静) 20日,在海阳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主会场,投资5亿元、占地98亩的山东华伟智能机械制造项目破土动工,打响了海阳下半年项目建设的“第一炮”。
当天,共有10个具有代表性的重点项目集中开工。记者走访各项目现场看到,挖掘机挥臂作业、工程车来回穿梭、工人们奋战正酣,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展现了海阳比炎炎夏日更加火热的发展激情。
工业方阵迎来“新成员”
年产设备600台
“项目主要研发制造起重机械,建设内容包括设备研发中心、设备生产车间、办公楼等,我们将新上5条生产线、设备10台套,建成后计划年产设备600台。”山东华伟智能机械制造项目负责人说,作为海阳工业方阵的“新成员”,项目投产后将实现产值3亿元,为海阳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其他几个分会场,大农冷链物流项目、核电设备厂产能扩充项目、濂昊木业项目、昌岳环保建材项目等项目也集中开工,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高效农业、重大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达21.45亿元,项目各具特色、潜力勃发,尽显海阳发展风采。
近年来,海阳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围绕核电及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方向,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引进了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为全市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新兴产业呈现全链条发展态势。今年以来,全市共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20个、总投资233亿元。其中,有25个项目列入省、烟台市建设类重点项目,涉及传统产业、高端装备、核电及新能源、现代高效农业、现代物流等多个行业,累计完成投资79.6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4.5%,刷新了海阳发展速度的新纪录。
设立绿色通道窗口
为重点项目保驾护航
一个个优质项目拉起了海阳经济新格局,航空航天、清洁能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新产业强势崛起,描绘了赶超跨越发展的新图景。
如今,总投资230亿元,总规划面积18.6平方千米的东方航天港正加速推进,以“一港三区”为基本构架,“以发射带动制造带动应用”的发展思路,争取2023年底前引进落地产业项目20个以上,明年实现年产20枚火箭的能力,逐步将海阳打造成为集海上发射、星箭研制、卫星应用、航天文旅于一体的百亿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核能综合利用步伐加快,核能供热二期工程正加速推进,年内即可实现城区核能供热全覆盖,建成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海水淡化的攻关破题则为缓解胶东半岛水资源紧缺问题作出“海阳贡献”;风电产业领跑全省,半岛南3、4号风场年内并网发电,远景能源和上海电气等风电制造项目年内实现批量生产,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海阳力量。
“聚焦航空航天、清洁能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毛衫针织、文旅康养等产业领域,做好‘延链补链壮链’文章,努力以项目建设和‘双招商引’的崭新成效,为海阳赶超跨越高质量发展添彩助力。”海阳市委书记刘宏涛说。
为了给重点项目建设保驾护航,海阳设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窗口,实行“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请材料,一个窗口受理,完成多项审批服务”的运行模式,安排专人为重点项目审批提供全程保姆式代办服务;协调职能部门联合办理、并联审批,对审批流程适时作出调整并交办、督办相关审批事项;再造审批流程,缩短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对重点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和容缺受理机制,最长审批时限较一般项目压缩1/3以上。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海阳在全市推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强大执行力。建立“双重点”工作闭环式工作推进体系和“重点攻坚”工作挂图作战指挥部体系,实行“红黄蓝”管理,一抓到底,狠抓落实。坚持每半月一次现场会、每月一次问题分析会、每季度一次点评会、每半年一次观摩评比会,强化调度推动,每月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红黄蓝”榜通报,对因不作为造成的工作落后情况,毫不留情地列入“红榜”,追究相应负责人责任,利用考核的倒逼机制,提升落实实效。
责任编辑:杨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