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在接受凤凰网专访时表示,道家思想就是为高速飙车的现代社会量身打造的刹车系统,提醒我们停下来思考,找到正确的方向。
2024年8月7日至9日,由凤凰网主办的大型文化品牌活动“致敬国学:华人国学大典”走进甘肃平凉,与会的学者专家、业界精英和网红达人,一起循着人文始祖黄帝的足迹,在“道源圣地”崆峒山体悟中华智慧。其中,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多年研究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
那么,她如何理解“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故事及其背后的道家思想?当下越来越多人重视养生,而道家是如何将身体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的?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道家文化正在为不同文明背景的人所了解,那么,包括道家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明交流与互鉴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围绕这些话题,陈霞接受了凤凰网的专访。
以下是访谈实录:
陈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霞:道教的身体观就有生态意义
凤凰网:您写过一本书《道教的身体观》,如果从生态学的视角观察,道教有关身体与自然、社会的理解,在今天有什么价值?能够回应今天的哪些问题?
陈霞:我当初写这本书,是想用传统文化来回应生态问题。生态学最早是研究生物和环境关系的自然科学。但是后来发现人类自身的活动也是影响地球的重要变量。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人类生态学这一大跨度的综合性学科。人类生态学把社会和文化置于自然的大系统中,把自然界置于人类文化的视域之内,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视为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深层内涵和动因,从自然生态中寻求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智慧。
所有的人类活动背后都有思想和价值的支撑。我们对自然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有赖于我们怎么样来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一个特别巨大的优势,就是丰富而深刻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当代宗教与生态关系的研究中,道教被认为是最绿色的宗教之一。它的很多教义可以直接和当代的生态问题相呼应,如道教的身体观就有生态的意义。
道家特别重视身体,身体在道家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道家的身体是一个广义概念,含有个体、社会、自然三重意义。在道家看来,个人、社会与自然三者在身体上存在着同构关系,存在着一致的哲学基础与修炼原则。从个人的身体延伸到他人的社会身体,最后扩展到自然宇宙身体。
在自然领域,道家讲“天地大人身,人身小天地”,认为自然界也是我们的身体。这种关系我们曾经用“大宇宙”和“小宇宙”来表达,而我更想用“外宇宙”和“内宇宙”这样的表达。外宇宙和内宇宙都是身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为身体与身体的关系,通过某种修炼,这两个身体还会融为一体,实现天人合一。成全万物、爱护自然,就是爱护我们的身体。这是道家比较特殊的一种生态哲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价值和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增强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人们更加爱护大自然。这是我当初写这本书的一些思考。
陈霞:道家思想恰是一种清醒剂
凤凰网:在古代社会,人和人的交往,包括人对自然的这种干预程度都比较少,因为农业社会和现代工商社会不同,因此,道家的一些主张像小国寡民,独善其身,避世逃名、清净无为等等,在今天这种以公民为主体的社会中,是不是已经过时?在当代,道家文化怎样安顿自己和利益大众之间的关系?
陈霞:我不认为道家的理念已经过时,我恰恰认为,道家的一些核心理念特别适合当代社会。道家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有利于我们来纠偏——因为现在人类是过度地干预了自然。传统社会人对自然的干预是有限的。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地球的干预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如现在人类生产研制的核武器能毁灭地球好几次,这就已经大大超过了自然本身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思想,它恰恰是一种清醒剂,它提醒人类走到了危险的边缘。道家讲无为,提倡顺应和效法自然,这个声音就显得特别珍贵。
打个比方,某些思想有点像汽车的油门,它让人类更强、发展更快。在这个时候,道家的思想能起刹车的作用。高速运行的赛车,最大的危险是刹车失灵。道家思想就是为高速飙车的现代社会量身打造的刹车系统。既有油门,也有刹车,这才是安全有效的交通工具。道家提醒我们停下来思考,找到正确的方向。所以,道家、道教在当代社会应该受到更多重视,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霞认为,道家更像是为当代社会准备的思想。
陈霞:挖掘阐发崆峒故事,还要与其他文明交流对话
凤凰网:这次华人国学大典在崆峒山举行系列活动,有几位专家都讲到崆峒山有非常丰富的道家文化资源,您觉得要讲好崆峒故事,提升这些文化资源在文旅融合中的转化价值,要注意哪些问题?
陈霞:崆峒山之所以影响这么大,是因为《庄子·在宥》篇里面记载了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故事。我们今天要讲好崆峒的故事,既要把道教在崆峒的发展历程梳理清楚,还要与当代社会相结合。比如深入地理解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思想内容。黄帝问道的时候已经是功成名就,但他还想进一步提升自己,所以他才去问广成子。黄帝在广成子面前说要佐五谷、养民人、遂群生。在我们一般人看来,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关注问题面已经够宽了。但是,在广成子的眼中,追求这些还不足以与他谈论大道。黄帝回去闲居三个月以后,再来问广成子如何治身。广成子这才给他解释。他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也提到“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意思是说,“道”是深不可测的,超越了有限。他对黄帝反复提到“道”的无限性,广成子想启发黄帝,说他自己也将“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他在帮助黄帝打开视野,精神内守,提醒他“慎守女身,物将自壮”。
把我们的生命追求融入到无限的求道之中,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这种精神追求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不然的话,道家不会受到古今中外人们的喜爱。你可能也知道,《道德经》的翻译仅次于《圣经》,目前有97种语言,2000多个译本,全球95%以上的人能够通过母语阅读《道德经》。可见,道家思想超越了时空。我们今天也应该有一种开阔的视野,展开文明的交流互鉴,参与文明的当代建构,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道家的智慧。
所以我认为,今天要讲好崆峒山的道教故事,应该去挖掘、阐发这些内容,展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对话。
凤凰网:您几次到国外做过访问学者,我也参加过国内的很多学术会议,很多人都在说文明互鉴和交流,但是我也发现,不少学者的观念中还是有那种一厢情愿的文化输出,观念输出的味道,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要真正的做到文明互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道家的思想文化资源能够发挥哪些独特的作用?
陈霞:真正要参与文明的交流互鉴,还是应该知己知彼。你要对其他文明有深切的了解,知道别人在说什么,他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华夏文明与其他文明更为频繁的交往。玄奘西行到印度求法,带回大量的佛经,翻译了更多从印度得到的佛经。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许渊冲把中国的诗词翻译成英文,把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他的翻译工作跨越了文化差异, 传递了思想情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理解。贺麟将西方哲学经典著作翻译成中文,如黑格尔的《小逻辑》和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等。贺麟先生翻译的“对立”“统一”“扬弃”“差异”等汉译哲学经典术语已成为中国现当代哲学的核心话语,促进了汉语哲学的繁荣滋长,提高了中国哲学研究的高度,为中国的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他文明也在了解中国文化。刚才我们说到的《道德经》的传播,它还不是刻意有为的行为,而是无为的结果。比如说海德格尔翻译《道德经》,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也说受到过道家思想的影响,比如说汤川秀树、李约瑟等。李约瑟花费近50年时间编撰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共七卷30余册。这部巨著的突出特色是极为推崇道家道教。他取的中文名姓“李”,因为老子姓李。据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的回忆,1943年他去爱因斯坦家作客,发现书架上的书不多,但却放着一本德文版《道德经》。陈省身先生还指出,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
这都是很成功的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我们一定要打开心灵,知己知彼,去了解他者,了解其他的文明,才能够对上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