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医学女学生:一波三折,我终于来到一线 | 三·八策划

凤凰网公益三八节策划:抗疫,我的第一次公益

这是凤凰网公益三·八节系列报道《抗疫,我的第一次公益》之三。

姓名:琳涵(化名)

公益关键词:坚守

城市:贵州遵义

年龄:00后

本职:大二学生

抗疫志愿服务:社区医院志愿者

除夕夜,琳涵和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途中她试探性地说,想去社区报名防疫志愿者。家人听了很是纠结,一方面担心防护措施不到位,一方面又支持她多做有意义的事。

过去的一个多月,琳涵自己也没想到,她先后在两个岗位体验了防疫志愿者的工作:1月28日,经网络报名筛选,成为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疫情防控宣传报道组的成员;2月15日,看县医院通知急需志愿者,口腔专业的她又立马报名前往一线。

她说,这两份工作自己都干得小心翼翼,不是害怕感染新冠病毒,而是怕自己干不好,“我担心自己难以扛下重任,但好在我努力了,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体会到医务工作者们的艰辛,同时为抗疫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

她认同鲁迅先生的话:“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哪需要我,我就去哪”

1月28日,琳涵得到通知,她通过筛选,入选了习水县疫情防控宣传报道组的志愿者名单。

“我虽然经常看书,但新闻报道可从来没干过。”琳涵有点不自信,毕竟自己要对文字、传播负责。

为此,她不得不开始学习宣传文稿的写作。有时往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10天里,她采访了近20名抗疫一线人员,挖掘他们的人物故事、生活感悟,最终成稿8篇。

琳涵的宣传报道文稿

琳涵回忆第一篇的写作过程。“当时写了整整一夜,完成并交稿的时间是早上5:37。虽然只有短短800多字,但我不得不上网查找大量资讯报道,去了解新闻稿、采访稿的相应写作技巧,以及询问身边在做相关工作的前辈,最后才能拿出较为满意的稿子。”

作为一名口腔医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她很想去一线医院支援;作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哪里需要她,她就去哪里。所以,在宣传岗位,她尽己所能,因为鲁迅先生说过,“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果断“投笔从戎”

琳涵最初报名是奔着一线去的,筛选时被分配到了宣传报道组。之后得知县医院志愿者人手紧缺,她立即前往一线。

2月15日,县医院发布急需补充志愿者的通知,琳涵立马报名前往防疫一线。从省内交通全面开放后的第一天开始,她就站在了习水县医院车辆进出口的体温检测点,开始自己的测温工作。

工作看似简单,却责任重大。因为县医院的进出人群,同时包括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和所有需要体检的复工人员。

复工之后,县医院每天进出人数大幅度增加,琳涵和同事们面临的监测工作难度、危险程度也激增。“不过县医院内的消毒、防护工作做得十分到位,所以我们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琳涵和同事轮班上岗。有时她要早起,以确保早上7点能到岗,有时是下午班,11点50才下课的她得在12点前赶到医院,路上只能啃几片面包。

在琳涵每天工作的6小时之中,最忙的时候有600多辆车出入,平均每半分钟就要完成一辆车内所有人的体温测量,她和同伴全程都没能坐下来休息几分钟。

记得有一次,琳涵遇到一辆载有临产孕妇的车。透过车窗,她看到孕妇极其痛苦。来不及逐个测量体温了,她和同事迅速打开特殊通道,确保孕妇能尽快进入产房。医生接孕妇的同时,她迅速给孕妇测了体温,再在楼外挨个测量了家属体温,确认正常,才应允他们进入医院大楼。

家人闲聊时,大家会问琳涵,当测温岗的志愿者害怕吗?琳涵回答:“我的确害怕,害怕的是自己无法做好这份工作,难以扛下重任,但我从不后悔开展志愿工作,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体会到医务工作者们的艰辛,同时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是此次经历给予我的宝贵财富。”

琳涵在防疫一线

于她看来,“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网课和志愿活动冲突

2月20日,琳涵就读的厦门大学已经开始了网络课程。在保证不落下所有课程的前提下,琳涵和其他志愿者协商工作时间,利用课余时间继体温监测工作。

也是在20日早晨,天不作美,下起了淅沥小雨。琳涵和同事们戴着一次性帽子,站在室外继续测温工作。到中午时,每个人的头发都还是被打湿了,女孩们的手脚也变得冰冷。

即使这样,大家在一起工作时还是很快乐。她们在雨中给对方讲笑话,丝毫不觉委屈。后来也拿到了医院为志愿者准备的雨衣,吃到热腾腾的午饭时更是开心。

镜头记录苦中作乐的琳涵。

“我们似乎都很擅长苦中作乐,也很愿意面对艰难。在我没必须去上网课学习时,大家都主动站在了我在的岗位上,这让我觉得这份工作并不寒冷,而充满了温暖。”

疫情期间,她一直在寻找志愿之道,作为一名医学生,她认为自己更应肩负起社会责任感,应行动起来,为前线医护工作人员排忧解难。“一己之力虽小,但滴水也可汇聚成江河。”

>>公益经历Q&A

凤凰网公益:用一个关键词代表你这半个月的工作,会是什么?

琳涵:坚守。

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说过“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灾难来临时,扛起它的不是大英雄,而是每个平凡人,没有人会独善其身。在工作过程中,虽然困难重重,但所有的工作人员没有畏惧,他们选择逆行、选择坚守、选择为广大人民筑起防疫堡垒。

凤凰网公益:家人知道你正在做的这件事吗?

琳涵:我的家人知道我在医院做志愿者,虽然有些担心,但是在了解了医院对志愿者们采取的完善的保护措施后,他们非常支持我,他们认为大学生是将来建设祖国的主要力量,固然也应努力成为广大人民的坚实后盾。

凤凰网公益:三八节到了,战疫行动还在持续,怎么看待女性力量?

琳涵:在这场疫情中,坚守在防疫前线医生超过50%的为女性,一线女护士更超过了90%,单湖北省的一线女性医护人员人数就超过了10万。雷神山建筑工地上的女工人们,和同伴一起面对巨大的工作量,不眠不休。她们用崇高的责任感取代了身上所谓的“柔弱”的标签,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这一次真的看到了太多优秀的女性在这场战疫中挺身而出,作为她们的一员,我感到非常骄傲。

凤凰网公益:如果时间精力允许,还会再参与公益吗?比如担任某公益项目长期志愿者?

琳涵:我一直坚信,爱是信物,善乃慈航。在时间和精力都允许的情况下,我想继续参加公益活动,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和提高自己作为当代青年的使命感,发挥公益的智慧和温度,和广大公益行动者一起,坚守初心,深耕公益阵地,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 凤凰网公益 何升乐

附:系列报道《抗疫,我的第一次公益》:

西工大学生:在线辅导“医二代”,战疫不结束我就不下课

80后心理咨询师:每晚接听四五个电话,对抗社会性恐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