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拜魁星追踪:我在波斯神话里很帅 容颜为谁改变?

七夕拜魁星在中国宋代已有之,按照常理,魁星专管文采风流之事,应该是一位白衣飘飘的翩翩佳公子才对,可是,在宋人的心目中,他何以呈现为如此一番古怪的容颜和动作呢?

《揭秘|七夕拜魁星 宋代以后文人们为何好这一口?》一文中谈到,魁星的来历,连博通古今、长于考据的清世学者都百思不得其解。拜魁星的风俗在宋代突然涌现,宋代之前亦难觅其踪,加之,宋代之前七夕所拜之星为织女星,主角是女子,而拜魁星则纯乎士子之事,既与织女星无关,又与女子无关,这表明此种起于宋代的风俗,原本并非传统七夕的固有之事。此俗既非固有,则当别另求其渊源。

七夕拜魁星风俗,始于宋代,而不见于宋代之前。作者通过考证发现,七夕节在汉魏之际确立之后,一直到唐代,其节日活动主要是以拜星乞巧为主,相沿成习,未有大变。但到了宋代,七夕风俗却大为改观,不仅节日气氛空前热闹,而且出现了众多前所未有的节物,如泥孩儿摩㬋罗、谷板、种生等。笔者通过比较宋代七夕风俗与古代波斯雨神节或特里甘节(Tiregan)风俗,证明宋代七夕崇拜摩㬋罗的风俗可能来自波斯和更为古老的巴比伦。

七夕拜魁星追踪:我在波斯神话里很帅 容颜为谁改变?

古巴比伦人有在万物盛极而衰的夏至之际悼念植物和谷物之神塔穆兹(Tammuz)的风俗,这在上古时期传遍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在希伯来旧约以及古希腊文献中都有记载。此种风俗随波斯人的统治传入中亚粟特国家,演变为(汉历)七月初一到初七日历时七天的“哭神儿节”。隋朝韦节于公元605年出使康国亲历其事,并在《西蕃记》一书中留下记载。此种风俗在中古时期随入华的粟特人和祆教风俗传入中国。因其在节日风俗上与七夕有相通之处,尤其是节期恰好也在七月七日,因此逐渐融入七夕风俗,使宋代的七夕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异域风情。可以说,宋代的七夕节正是中古以降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一、文人的保护神:天狼星提什特里雅

七夕拜魁星风俗始见于宋代,而且最先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因为海上交通发达的缘故,自唐代之后,即为来自波斯、阿拉伯的海客蕃商会聚之地,其宗教、风俗深受外来文化之沁染,那么,当地的七夕拜魁星风俗是否也跟西域宗教文化的影响有关呢?

魁星,顾名思义,应该是星神之名,那么,波斯的七月特里甘节风俗中是否有祭星仪式呢?其实,特里甘节所祭之神提什特里雅本身就是一颗星,而且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星,即天狼星(Sirius),漫天群星与之相比,皆黯然失色,因此《阿维斯塔》称阿胡拉·马兹达委派它为群星之首领,“统率和保护所有的星辰”,阿拉伯语称天狼星为al-shira,即谓“首领”之意。天狼星星光呈白色,光芒四射,因此《阿维斯塔》说它“放射出银白色纯洁的光芒”。

七夕拜魁星追踪:我在波斯神话里很帅 容颜为谁改变?

在上古时期,当天狼星在拂晓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时候,正值夏季,欧洲人名此星为Sirius,源于希腊文∑είριος,意为“炎热”,即谓天狼星升空正值炎炎盛夏。此时,在西亚、北非、南欧等广大的地区,正是旱季的终结、雨季的开始,因此之故,波斯人才将天狼星视为雨神的化身,相信它的出现将会给大地普降甘霖,给天下百姓带来丰收年景。在埃及,天狼星拂晓出现之时,正值尼罗河水上涨,埃及人将天狼星称为Sothis,即谓“水上之星”。埃及人还将拂晓出现的天狼星视为岁首星,作为新岁之始的标志,因此,古埃及的祭司特别关注对天狼星的观察。《阿维斯塔》称“岁暮年终之时,贤明的统治者、山林中自由活动的动物和出没于荒漠的野兽,无不翘首星空,期待它(天狼星)的出现。”暗示古代波斯历法也曾经像埃及历法一样,以天狼星在拂晓的升起为新岁之始。

七夕拜魁星追踪:我在波斯神话里很帅 容颜为谁改变?

如果说波斯七月特里甘节所祀之神提什特里雅源于天狼星,而天狼星跟中国文士举子所顶礼膜拜的魁星又有何关系呢?在中国古代星官体系中,天狼司杀戮,魁星则司文章,两者一文一武、一吉一凶,可谓势若冰炭,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实际上,在波斯人的观念中,天狼星之神提什特里雅同时又是文人的守护神,七月特里甘节又是文人的节日。

根据泥板文书的记载,早在苏美尔时期,对天狼星的崇拜就与对水星(Mercury)这颗行星的崇拜混淆到了一起,这些文书中,常常会用天狼星的名字(KAK-SI-SÁ)称呼水星,而在埃及和巴比伦,水星被视为书写和文人的保护神,巴比伦人称此神纳布(Nabu,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大门的浮雕上就刻着纳布的形象),埃及人称此神为托特(Thoth),这种观念被波斯人继承,波斯人也将水星之神视为书写和文人的保护神。成书于九世纪的波斯拜火教创世记《班达希申》(Bundahishn)称:“水星(提尔)见到提什塔尔(天狼星)”,明确将水星与雨神天狼星联系起来。正因为天狼星之神和雨神提什特里雅被视为书写和文人的保护神,所以,在波斯,祭祀提什特里雅的七月特里甘节不仅是祈雨节、泼水节,同时还是文人的节日。比鲁尼在其《古代东方民族编年史》一书有明确的记载:

这个日子(按:特里甘节)名曰提尔(Tir),亦即水星,它是书记之星。胡尚曾在这一天称誉兄弟韦卡德,并命他代己教化天下,传扬正义,此即书记官之所司。因此,世人就把这一天作为节日,以称颂韦卡德的美德。胡尚命人们在这一天都必须穿戴上文士和乡绅之冠服。所以,每到这一节日,王子们、乡绅们以及教士们都照例要身着文士之服,藉以纪念和颂扬书记官与达赫卡那之盛德。

七夕拜魁星追踪:我在波斯神话里很帅 容颜为谁改变?

特里甘节之日,波斯的文人,身穿儒服,礼拜天星和创立文章之府的神明。将比鲁尼所记载的这一波斯七月节风俗与中国东南地区的七月七日文人拜魁星的风俗相印证,两者之间可谓遥相呼应。因此,可以断定,东南文士之拜魁星、求功名,实源于波斯风俗,那令宋代以降的文人儒生顶礼膜拜的魁星,并非斗魁,亦非文昌,而是天狼星。

二、魁星踢斗?鬼踢斗?

但是,波斯的天狼星到了中土,何以改换了“魁星”的名头了呢?“魁星”的名号又有何般来历?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需要了解拜魁星风俗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即“魁星踢斗”。

文人拜魁星,照例要悬挂魁星像,魁星像是魁星阁、魁星楼等所必备之陈设。宋人姚勉《雪坡集》卷三十八《惠应庙塑魁星像序》云:“大乾主功名之神也。行庙在新昌,士奉之,应如响。欲相率像魁星以祀。”可见从宋代开始,就有在魁星庙中陈设魁星像的习俗。明、清时,魁星像已经成为文人绘画的一个常见话题,文人还常常将魁星图送给进京赴考的朋友,以寓祝福之意。如今,在各地的魁星阁、魁星楼中,仍能看到魁星的木刻像、泥塑像和绘画,此外,在传世的瓷器以及文房四宝上也常常会雕饰有魁星形象。

七夕拜魁星追踪:我在波斯神话里很帅 容颜为谁改变?

这些魁星像尽管材料、形制各异,其中魁星的形象、姿态却大同小异,魁星本尊生得极为丑陋狞恶,豹子眼,扫帚眉,箕嘴獠牙突出,头角峥嵘似鬼,令人望而生畏,不像文弱书生,却似面目狰狞的鬼师钟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画面中魁星的动作,几乎如出一辙。但见魁星神君左臂环抱于胸前,右手高举一只毛笔,这是这位魁星夫子身上唯一一件能让人将他与书生文人联系起来的道具。魁星站立的姿态别具一格,右脚站立,左脚高高踢起,作金鸡独立之状。有的造像中,魁星右脚站在摇尾奋鳍的鳌鱼之上,取的“独占鳌首”之意。魁星高抬的左脚之上,则往往是一串连珠,那是象征这位魁星神君身份的星斗,在很多造像中,为了点明这串连珠是北斗,还特意在连珠之上缀饰一只方斗。

七夕拜魁星追踪:我在波斯神话里很帅 容颜为谁改变?

此种挥笔踢斗的魁星造型,在所有的魁星像中,几乎成为定式,以至于此种姿态得到了一个特有的名字,即所谓“魁星踢斗”,又因魁星相貌丑恶,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因此,又被称为“鬼踢斗”。

按照常理,魁星既然是专司“文章之府”的文人之神,专管文采风流之事,应该是一位白衣飘飘的翩翩佳公子才对,可是,在宋人的心目中,他何以呈现为如此一番古怪的容颜和动作呢?

想了解这一点,需要打开中国星图,浏览一番天狼星周边天区中的星象图景,天狼星被中国人改头换面的秘密,就隐藏在这一图景之中。

(刘宗迪提供)

(刘宗迪提供)

请首先找到明亮的天狼星(大犬座),然后向上(北),越过星气苍莽的银河,银河北岸有一颗亮度仅次于天狼星的南河星(小犬座),紧邻南河,是一组叫水位星的暗星,水位两旁,则是二十八宿中的鬼宿(又称舆鬼)和井宿(又称东井)。“魁星踢斗”的秘密,就蕴含在这幅星空图景之中。

由于天狼星升起的时候,正是西亚、北非地区的雨季开始之际,因此,天狼星在古代埃及、巴比伦、波斯的天文学地位显赫,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时令标志。但是,天狼星尽管明亮,在中国天文学中的地位并不重要,中国人并没有像埃及、巴比伦、希腊、波斯那种依据天狼星观象授时、确定季节和农时的习惯,它在中国人宇宙观之“天幕”上的“亮度”,还不如它头顶上的鬼宿和井宿,二十八宿才是中国人仰察天文时所首先瞩目的对象。

二十八宿中的鬼宿和井宿与天狼星经度相近,也就是说,它们与天狼星在大致相同的时节升起和降落,据此,我们就可想见,当西亚的天狼星崇拜随着波斯、阿拉伯商船扬帆远渡传入中国时,由于天狼星在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时间观中,远不像与它经度相近的鬼宿和井宿而言那般引入注目,因此,中国人的心目中,天狼星的地位就被与它同步升降的鬼、井二宿取而代之了,尽管后者看起来远远没有天狼星那般璀璨夺目。

《史记·律书》的记载,就暗示了在中国传统天文观念中,天狼星、弧矢星与舆鬼、东井之间的密切关系。《史记·天官书》载二十八宿,南方朱鸟下历数东井、舆鬼、柳、七星、张、翼、轸,此即通行的二十八宿之南方七宿,弧矢、天狼则载于西方参宿下,因其位置与参相毗邻。《史记·律书》亦载列二十八宿,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史记·律书》言二十八宿,其他诸宿皆无异于通行之说,唯有南方七宿中,不言鬼、井,而代之与狼、弧。由此可见,在古人天文观中,狼、弧二星与鬼、井二宿本来就是可以互换的。

到了宋代,《宋史·天文志》却一改《史记·天官书》之旧辙,将狼、弧二星附丽于井、鬼二宿,这说明在宋代天文家的天文观察中,狼、弧与井、鬼为同一组群。天狼星既然与鬼为伍,其形象沾染上“鬼气”也就在所难免了。

七夕拜魁星追踪:我在波斯神话里很帅 容颜为谁改变?

《史记·天官书》称:“东井为水事。……舆鬼,鬼祠事。”也就是说,古人将鬼宿想象成鬼的形象,井则是水井。现在,我们明白了,波斯神话中明洁俊美的雨神天狼星到了中国的拜魁星风俗中,为什么变成了“魁星踢斗”或“鬼踢斗”的造型:这个头角峥嵘、青面獠牙的鬼,自然就是象征的鬼宿,而鬼所踢的“斗”,象征的并非北斗,而是井宿。

在中国传统星图中,井宿是由八颗次等亮星构成,八星连缀,两竖两横,形成近似于汉字“井”字的方形图案,“井”字为井栏之象形,《说文解字》云:“井,……象构干形。”段玉裁注云:“謂井也。干,井上木阑也,其形四角或八角,又謂之银床。”因此,魁星图中所谓“魁星踢斗”或“鬼踢斗”,本义可能为“鬼踢井”。斗为一种传统的量器,即所谓“十升为斗”,斗亦作方形。魁星图中的象征井宿的“井”字与斗形相近,由于文人不了解拜魁星与天狼星之间的渊源,更由于“鬼踢井”的造型确实与“魁”字的造型一拍即合,因此,魁星图中的“井”字就被误认为斗形,而“鬼踢井”也就被望文生义地读为“鬼踢斗”了。

至此,七月七日拜魁星风俗的来历总算真相大白了:这一风俗自宋代开始,流行于东南沿海闽、浙、赣、台等地,并非中国本土固有的七夕风俗,而是从海上而来,源于遥远的西亚。

小编: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天狼星在中国土壤的涵养下形成了独特的拜魁星习俗,自此,七夕节的节俗再次得以丰富,不仅有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还有女向织女乞巧、男向魁星祈文运之俗,到了今天,虽然这些习俗内容在慢慢退出我们的生活,然而,通过此我们却可以了解古人们的生活、思想等方方面面,穿越时间,实现对话。在你的家乡,七夕还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呢?

文章节选自《七夕拜魁星的异域渊源》,作者刘宗迪,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本文经授权后发表,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